蒋健兰京剧史论研究者而已却也是一位蒲剧剧作者难道曹云金拜师王佩瑜的故事也不过是如此平凡吗

在1952年九江二中毕业后,蒋健兰又在1956年武汉大学中文系顺利毕业。她的兴趣点偏向戏剧,她曾参与学校的业余演出,如《求婚》、《升官图》等话剧。在大学期间,她还担任了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月刊的编辑,并积极参与《小剧本》的创编工作。

随后,蒋健兰调往北京市立第十二女中任教语文,这段时间里她深入教学实践,对作文教学有着新的见解和方法。她总结并撰写了一些关于作文教学的广播教材,甚至为北京市教师进修学院提供了宝贵资源。2002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授予她高级中学师资证书。

在22年的教育生涯中,蒋健兰不仅在教学上颇具创新精神,更是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印象。1981年退休后,她继续关注和支持中小学教育事业,不断地资助贫困少年,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教育的礼赞。

退休后的蒋健兰重新回到戏曲领域,一心投身于戏曲建设之中。她早期对川、越、闽等地方戏曲产生浓厚兴趣,在编辑部工作期间,也涉猎歌剧和新中国改革中的戏曲创作。此外,她与刘乃崇结婚后,更是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人物和事务,即便是在离开家乡抗战时期也曾观赏过一些地方特色表演,使得她对不同地区文化充满好奇心。

由于其学习运用各地方言以及对戏曲艺术虚心好学、知识积累丰富,所以当她开始写一些有关戏曲艺术家的文章时,就展现出了内容翔实、语言生动特点。这一贡献获得了许多专家的赞誉,并且通过她的努力,有几部作品被收录进《中国文联晚霞文库》。

除了这些成就之外,蒋健兰还帮助改编了一些京剧及地方剧目,如《掘地见母》,并与刘乃崇共同改编多个作品。对于提高青年戲劇工作者的文化水平问题,她也十分重视,并自愿补习古文以提升他们审稿写作能力。此外,还提出具体意见给文化部门和高校负责人,以提高青年戲曲教师及学员文化水平,并亲自到临汾做讲课经验,为青年艺人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此外,由于父亲蒋彝先生是一位海外知名书画家文学家诗人,而他回国前去世之后,她致力于介绍父亲及其作品给国内公众认识,最终成功举办了画展并出版相关著作。而作为针灸医者,她利用闲暇时间学习快速针灸治病方法,并经常义务为亲友治疗,最终成为“神针” 蒋氏,被誉为救星般的人物。但无论是何种角色或身份,无不体现出她的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以及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一生勤恳态度。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