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圆明园的凶手与历史周期律在社会中的反思

回首那场水烧圆明园的悲剧,历史周期律在社会中的反思便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知道,圆明园不仅是北京西郊的一处皇家园林,更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的一部分。从1709年开始建造,这座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园区集结了江北名园景色,融合了东方园林艺术,被誉为“夏宫”,每年炎热时节,皇帝都会在这里避暑消闲,也处理军政大事。

然而,在1860年的7月,英法联军进攻北京,他们于10月6日攻占圆明园,而次日上午,在额我金等人的召开会议中,就有了对这座文化宝库的残酷破坏。尽管额我金作为总指挥民,对此事负有责任,但他却没有悔恨之心,只是在会议上下达命令:“烧掉圆明园!”随后,英法联军三四千人纵火,将圆明园烧毁两天两夜,不幸的是,当时被困在安佑宫中的300多名宫女、宦官以及工匠都无法逃脱,最终遭受惨死。此外,还有静宜园、静明院和静漪院等也被焚毁至无存。

而当时的额我金并未感到任何自责或忧愁,他将这一行为视作个人“战绩”,甚至在其他地方传扬。在他的命运最终走向结束之前,他还签订了一系列公约,如《北京公约》,并且北下香港盘据九龙。但就在一年后,他因病去世,只活到52岁。

关于他的死亡方式,有一则说法是,由于雷击,他居住的地方突然被雷电击中导致水淹没,最终因急病发作而去世。这件事情似乎预示着额我金即使功高盖世,也难逃宿命。而这场悲剧,以及它背后的历史周期律,是我们应当深刻反思的问题,它提醒我们,无论过去多么辉煌,都可能因为人类的疯狂而瞬间消逝,让我们珍惜现在,并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和平与文明共处的世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