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提及二战时期德国的杰出将领,总会避开对埃尔温·隆美尔元帅的评价,因为人们普遍认为他在战略上存在不足。尽管如此,他也被誉为“沙漠之狐”、“战术天才”,这些称号环绕着他的形象。但另一种声音更不和谐地把他比作“战术上的巨匠、策略上的矮子”。那么,这两种评价之间究竟有何不同呢?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
隆美尔元帅的早年经历,在一战时便表现出了他的军事天赋。他曾是陆军第124团的一名候补军官,在战斗中展现了非凡的指挥才能。之后,他创下了击败20名法军士兵的壮丽记录。在东线作战期间,他带领一个连队俘虏了超过5000名敌人,这些成就令人瞩目。
随后,隆美尔进入了德国著名的“德斯顿步兵学校”,担任教官。在十万大陆时代,他只担任过连长或营长级别的小职务,直到被调往卫队担任少校。这段时间对他的职业生涯起到了重要影响,使得他在战争爆发时,只能以较低级别参加战斗。
二战爆发后,作为第七装甲师少校,他在法国战争中获得了一系列荣誉,并且被调往北非参战。在那里,他建立了非洲军团,这是他职业生涯中的巅峰时刻。然而,即使是在那个时候,由于三四万人的规模相对于同时期东线其他部队来说,还远远不够强大,从而引发了一些关于其领导能力的问题。
从以上可以看出,尽管隆美尔没有接受过高层次的指挥培训,但由于历史原因和机遇,他能够成为一个重要人物。然而,对于提升自己的指挥能力和经验积累,是需要更多实际操作和指导实践来完成的事情,而不是简单通过培训或学科学习所能达到的。
要知道,当隆美尔回到了欧洲,与西线数十万人的大规模部队合作时,其指挥经验显然变得更加宝贵。当他负责一个师的时候,那是一场难忘但并不光彩的事业;而当他管理三个师的时候,也算是勉强做到了;但是面对西线数十万人的庞大力量时,再无丑陋仗可言,这正表明批准与执行两个师群之间的大相径庭性质。
总结起来,虽然人们常常夸赞隆美尔的是一位具有卓越战争智慧的人,但其实他的缺陷恰恰体现在这方面——缺乏像曼斯坦因那样,一生的训练背景都是由普鲁士传统培养出来的人选。而这种后天不足,更反映出在关键关头,没有足够多样化、广泛化的心理素质去应对各种挑战。而这样的局限性,就决定了即使拥有卓越的手段运用者,也不能真正成为那样的伟大的指挥家。
标签: 天皇地皇人皇是哪三位 、 中国神话作文400字四年级 、 八个中国神话故事 、 只有 、 适合幼儿的中国神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