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球痕讲一个爱国故事如同一位英雄的笔触绘制在历史的画布上

邢球痕:讲一个爱国故事,像一位英雄的笔触,在历史的画布上绘制。他的生命是从踏上军校之路开始的,从浙江嵊州的一个普通家庭出生,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在航天工业部第四研究院担任所长、院长,中国宇航学会第二届理事,并曾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一名固体火箭发动机专家,对于技术攻关和创新贡献卓著。

他的人生就像一本书,每一页都充满了挑战和成就。1958年,他参与了仿制苏联导弹技术,这个决定对我国火箭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当时面临的困难包括图纸错误和材料短缺,但邢球痕凭借扎实的学识和严谨的精神,发现并解决了这些问题,为工厂加工产品提供了必要条件。

在70年代初,当研制某型号发动机摆动喷管时,他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方法,不用四个喷管,而是使用同直径但厚壁设计的小样试验发动机及配一个喷管,这不仅减少了不必要损失,还保证了产品质量和进度。他的这种果敢决断和绝招,使得团队克服了一次又一次失败,最终成功研制出了关键部件。

邢球痕还曾主持过潜艇水下导弹发射试验,那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危险的情况。但他大脑如计算机一样高速运转,想到过去做过非设计条件下的试验的事,并坦白这件事给总指挥。这份坦诚赢得了总指挥的信任,最终使得第二发导弹顺利进行飞行试验获得成功。

1983年2月,邢球痕成为四院院长,他带领团队紧盯着两个不同类型大型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工作,并确保在年底前完成地面热试车。这项任务极具挑战性,因为需要有机纤维缠绕壳体,但厂房设备条件差。而他经常深入一线,与职工们一起坚持科学态度,大胆搞科研,最终成功完成任务。

邢球痕的一生,是对国家科技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他说:“固体事业发展壮大,是经过几代航天人艰辛努力的结果,成绩是大家共同奋斗。”他的言语中流露出对国家、对同事、对科学家的无限尊重与忠诚。在退休后,他仍然继续努力工作,以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向前发展。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