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2年九江二中毕业后,蒋健兰又在1956年武汉大学中文系顺利毕业。她的兴趣主要集中在戏剧上,她曾参与学校的业余演出,如《求婚》和《升官图》等话剧。在大学期间,她还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月刊的编辑,并积极参与《小剧本》的创编工作。
随后,蒋健兰于1959年调往北京支援文教工作,在北京市立第十二女中担任语文教师。她不仅教授高中语文课程,还担任教研组长。在教育岗位上,她坚持了22年,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特别是在作文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并将其总结成广播教材,为北京市教师进修学院提供。
2002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授予她高级中学师资资格。1981年,她退休后继续投身戏曲事业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她与丈夫刘乃崇共同努力,对京剧、川剧等多种地方戏曲都有所研究和关注。他们共同改编了多部京剧和地方剧作品,如《掘地见母》、《周仁献嫂》、《庄妃》,并且撰写了关于戏曲艺术家的文章。
除了文学创作之外,蒋健兰还热衷于提高青年戏曲工作者的文化水平。她为多位青年编辑补习古文,并向文化部门提出了提高青年戏曲教师和学员文化水平的具体建议。此外,她还与刘乃崇一同对一些老艺术家进行访谈并记录整理,他们合作出版了许多书籍,其中包括《老两口谈戏——梆子及其他》、《老两口谈戲——京劇、昆曲》,这些书籍均列入了中国文联晚霞文库。
蒋健兰也是一位医术高明的人物,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她利用闲暇时间学习针灸治病技巧,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她甚至义务为亲友、邻里以及素未谋面的旅客提供治疗服务,有时连火车上的旅客也不例外,被誉为“神针蒋”。她的成就被收录在各种辞典和荣誉册中,是一名受人尊敬的艺术家。
标签: 赵登禹的抗日经历 、 一个女的说的中国历史故事 、 袁隆平的伟大事迹概括100字 、 国家的英雄人物 、 历代人物传记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