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士大夫这一群体占据了社会的重要位置,他们是知识分子的代表。这些人与印度的刹帝利和欧洲中古世纪的僧侣教士有相似之处,但又各具特色。在儒家学派的影响下,士大夫主要指的是专门学习儒家经典、致力于政治和文化事业的人。
公元前十二世纪周王朝时,“士”指武官,“大夫”则是文官。而西汉时期为了增加新鲜血液,将战国时代“招贤”的做法复制,命高级官员推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的人才,从而形成了一股新的士大夫阶层。东汉时期进一步沿用西汉模式,再次推荐“茂才”、“孝廉”,使非贵族出身的人进入政府工作中,不断积累力量。
推荐成为知识分子仕途的一条道路,其标准除了学识,还包括道德行为。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只有突出的声誉才能获得注意。因此,每位知识分子都追求卓越,以达到突破记录的完美。这导致了二、三世纪社会风气中的特殊性,为后来者所罕见。
我们可以将这概括为以下五点:
一、长时间服丧:孔子主张三年之丧,这个规定被强行推行,并且逐渐演变成更长时间,如六年或二十年之丧,有些人甚至因哭泣过度而出现身体问题。
二、辞让财产和官爵:人们拒绝继承父亲留下的爵位,或逃避征召,表现出超脱流俗的情操。
三、尚侠尚义:他们追求义不容辞,即便牺牲自己也要为朋友报仇,有些甚至冒生命危险为已死友人的灵魂送葬千里。
四、廉洁自持:对待财物,他们坚守不取非份之财,即使不是违法,也不收取,有人退还亡父遗仪,却慷慨解囊于急需者。
五,对恩主绝对效忠:被聘任后的知识分子需要对恩主忠诚至极,不仅要冒险,更要牺牲性命以证明忠诚。
尽管并非所有士大夫都能达成这些目标,但他们竞技或虚构地去完成,使得这些行为显得声势浩大。然而,这种竞争也带来了弊端,如有些人利用道德行为作为欺骗的手段。但即便如此,对社会影响并不重大。
随着时间推移,士大夫们开始保护自己辛勤经营起来的既得利益,因此推荐和聘任范围逐渐缩小,从最初注重声誉转向只选择家庭成员(子弟),这种坚固的心理观念产生了门第观念。一线行业如木匠儿传木匠、农夫儿传农夫;而做官儿传做官,也就是说家族中多数成员都是从政人员,这便是门第现象。此外一个家族以其内部分配及多寡以及官方职位来衡量其等级与地位。
标签: 儿童版王二小的故事 、 近代的 伟人有哪些 、 战争中的小英雄还有谁 、 现代爱国故事简短 、 抗日民族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