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士大夫这一群体占据了社会的重要位置,他们是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与印度的刹帝利和欧洲中古世纪的僧侣教士有相似之处,但又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在儒家学派统治下的漫长时代,士大夫主要指的是受过儒家教育、掌握儒家经典的人。
公元前十二世纪的周王朝时期,“士”指的是武官,而“大夫”则是文官。西汉王朝为了增加新鲜血液,仿效战国时期“招贤”的做法,让高级官员和地方政府推荐贤良方正之人,这样一来,一群非贵族出身但具有才华和道德修养的人逐渐形成了新的士大夫阶层。
在东汉王朝时期,通过推荐制度,即使非贵族出身的人也能成为官员。这不仅考察其儒家的学识,还看重其道德行为。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只有那些声誉卓著、能够突破常规的人才能获得机会。因此,每个知识分子都追求突破记录,以显示自己的至善。
我们可以将这一历史阶段归纳为五类:
长时间服丧:人们为了表现自己的孝顺而选择长时间服丧,有些甚至连续多次。
辞让财产和官爵:一些人宁愿放弃继承权,也不愿接受官职。
尚侠尚义:人们追求义行,不顾个人利益,有些甚至牺牲自己去为朋友报仇。
廉洁:士大夫们互相勉励,不取非份之财,即便是不违法之财也不收取。
对恩主绝对效忠:被聘任者必须对恩主无条件忠诚,为其冒险犯难或牺牲生命。
尽管这些行为并不是每个士大夫都能达到的高度,但他们却以真实或虚伪的手段竞争着这种形象。而这种竞争虽然存在欺诈现象,但对于社会整体影响并不显著。
随着时间的推移,士大夫们意识到自己所建立起来的地位需要维护,因此推荐和聘任范围逐渐缩小,最终只能选择来自同一个门第内部的人物,从而形成了强烈的门第观念,使得木匠儿子只能当木匠、农民儿子只能当农民,而只有做过官的大人物家族中的成员才能继续担任公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