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的孩子们正在用心书写他们自己的中国故事就像冯庸在画布上勾勒出深邃山水一般展现着对国土的热爱与敬

冯庸:东北的爱国教育先行者

在中国近代史上,冯庸是一位不仅以军事功绩著称,也以其对教育的热忱和奉献而广为人知的人物。他的父亲是奉系军阀冯德麟,而他自己则与张学良同年出生,两人曾结拜兄弟,与张学良同取字“汉卿”。1920年毕业于北京陆军讲武堂后,冯庸在东北军任职,从中校参谋长到少将航空司令,再到装甲部队司令,一直担任重要职务。

1933年,他作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七路总指挥参加了长城抗战。随后,他又历任第三战区昆山戒严司令、武汉卫戍区中将军法执行监、军官训练团中将处长、第九战区中将处长等职。在这段时间里,冯庸不仅展现了其卓越的领导能力和战斗力,还深刻体会到了内忧外患频仍的国家命运。

抗战胜利后的1948年,当沈阳即将解放时,冯庸携眷前往台湾,并继续致力于教育事业。他创办了名为“冯庸大学”的私立公益性高等院校,这所学校不但为中国第一所西式大学,而且完全免费,为当地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

然而,在历史的大潮流中,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无法逃脱变革与冲击。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导致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地区,对于这一悲剧事件,冯庸大学遭受重大破坏。当时的情况如此严峻,以至于甚至有诗赞颂他:“翩翩浊世佳公子”,表明他在那个时代的地位和影响力。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培养具有新思想、新精神、新技术、新文化的人才——并且要让这个国家走向现代化进程,不断发展民族工业,因此,“教养”、“始基”、“三纲八德”成为他的办学宗旨之一。而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使他们能够抵御外来的侵略,是他的另一大目标。这也是为什么他坚信发展工业可以救国,而发展工业基础在于教育,即“教育救国”。

对于那些欠债的人或典押土地的人,他当众焚烧债券并归还地契;对于家人,他宣布,将所有财产捐作学校用途。这份豪迈无畏之举,让人们对此义举赞不绝口,有诗赞其:“翩翩浊世佳公子”。

1927年的春天,当着众人的面,大火焚烧债券,用尽家产300万银元建立起了一座布局独特,有教室、办公室、宿舍达200余间的大学校园。短短几个月内,就建成了一个全新的私立大学——这是一个奇迹,是一项巨大的社会贡献,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承诺。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共招学生五班,预定数计180余人”,10月1日正式开学,那个黄底蓝星飘扬在中国东北三省,是一种光辉灿烂的情景。

尽管面临着困难和挑战,但由于爱国主义精神的驱动,以及独特视角下的办学方针,使得该校成为培养新青年的一块净土,其中包含道德观念(八德)、实践方法(八正),注重实用与实践,同时强调体育锻炼和技能培训,以达到爱国及救国目的。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注重结合理论与实际,让学习更加丰富多彩,最终实现自我价值提升,从而促进社会整体进步。

然而,这样的梦想最终因为战争而被打碎。当沈阳城沦陷时,该校也遭遇了洗劫,被迫关闭。此后,即使身处异乡台湾,由于未能回应那份初心使命,也许只能默默地怀念那片充满希望的地方。但是在记忆中的每一次回顾,每一次提及,都仿佛能听到那句“我亦死得光明磊落”的誓言,它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更是一个英雄遗风永存的心灵传递。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