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史料中的科举之路如同镜子映照丑陋的外表难逃落后的命运

在宋代史料中,科举之路如同一面镜子,映照着考生的外表与才学。丑陋的外貌似乎难逃落后的命运,但历史上也有许多例证证明了才能胜过颜值。在明朝,这种现象更加显著,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还必须具备爆表的颜值。

太祖朱元璋决心把状元打造成帝国的形象代言人,因此颜值变得极其重要。这早在洪武四年首次殿试时就树立了榜样。原拟为状元的郭翀因为貌丑被降为榜眼,而英俊的吴宗伯则被拔为状元,这让历史学家和考生们都感到目瞪口呆。

唐宋以前,状元长得不帅甚至有残疾的大有人在,没有以貌取人的先例。但太祖确立八股取士、废除宰相制度一样的魄力,要让英俊的状元对得起明朝的脸面与观众的眼睛。他的范例让明朝很多皇帝在钦点状元时要先测颜值,有些帅哥因此逆袭而成为状元。

这里试举几例:胡广以非凡的帅气取代了初拟为状元的人;居然闹出了以貌误取状元的情况,因为主考官想事先确认候选人的外貌;周旋因为“白皙魁伟”的谣言被误认为是美男子,最终发现他实际上十分丑陋;张和因为眼睛长翳、昏花,被降为二甲一名,而施槃却因英武俊朗而成为状元。

弘治十二年,浙江才子丰熙虽然策论极佳但跛脚且仪容不佳,最终被降为榜眼。而广东人伦文叙尽管“头大貌伟、洁白凝重”,但最终还是没有能成为第一位的是朱国桢,他后来担任首辅大臣说:“凡鼎甲,圣上多密访而后定。”皇上关心的是形象代言人,一语道破天机。

这种风气也影响到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小说,如《浓情快史》中的狄仁杰,“丰姿俊秀”;《龙凤配再生缘》中的武状态宫皇甫少华,“貌美”、“秀眼”。这些美貌狀門在殿試中极具殺傷力,立即獲得皇帝青睞。而《唐钟馗全传》中的钟馗、《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中的黄巢则因为望尘莫及于他们优秀之处而失去了机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