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及二战时期德国的将领时,无法避免提及的是埃尔温·隆美尔元帅。关于他的评价,国内外都有着如“沙漠之狐”、“战术天才”等赞誉环绕其头上。但同时,也有一种声音称他为“战略上的巨人、策略上的矮子”。那么,这两种不同的评价又是基于什么呢?让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
在一战时期,隆美尔还只是一个陆军第124团的候补军官。在那段时间里,他就已经展现出了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机智勇敢。他曾带领三名士兵击败了20名法军,这一战斗成果显得格外耀眼。在东线作战期间,他率领一个连队成功俘虏了超过5000名敌军,这一纪录令人叹为观止。
在战争结束后,隆美尔进入了德国著名的“霍姆斯坦步兵学校”,担任教官,在十万陆军中仅仅担任过连队和营级指挥官。一旦被纳粹元首瞩目,被提升至卫队的一个师少。在二战爆发后,他先是在法国获得了一系列战斗胜利,然后调往非洲前线组建非洲军团,在那里达到了职业生涯中的巅峰。
然而所谓的非洲军团,其实只不过是一个规模较小的部队,只有三个师左右的人员规模,与同时期在东线作战的大型德国部队相比,那里的力量投入要小得多。从这些经历来看,隆美尔虽然没有接受过更高级别批示官的培训,但在二战之前和战争扩张前的早期阶段,也未曾直接参与过大规模师以上单位的指挥工作。尽管那个时代所有士兵都需要接受“越级培训”,即便是低阶指挥官也要学习如何领导更大的单位,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能直接掌握如何领导整个师或更多人的大型部队。
隆美尔在法国的一些行动中展示出他作为师长的情况并不是很理想,而他在非洲建立起的小型集团则能够取得一些成效。当调回欧洲并负责西线数十万人的庞大部隊的时候,隆美尔回忆起过去那些丑陋而艰难的情景,便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失败。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人们对他的这种评价似乎不无道理——他确实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地面作家,却缺乏像曼斯坦因这样的普鲁士传统背景下的全面的训练与经验,以及对于更大的编制运用的深刻理解。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会认为他虽然卓越于地面操作但却不够全面,不具备真正伟大的策略家的特质。而曼斯坦因作为普鲁士血统出身,从小就接受严苛训练,并且参与到远超自己职位范围内的大规模行动中,因此拥有足够丰富的地面指挥经验,使得他的决策更加全面周全。而这样的差距,就是人们给予不同将领评分标准下,对彼此能力认知上的差异体现。
标签: 三国演义30个小故事 、 秦桧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 、 岳飞之死 、 虞姬和刘邦发生过多少次关系 、 历史人物介绍卡片制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