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在宋朝末年游刃有余是不是某位隐世高手

传教士汤若望为何能在明清两朝游刃有余(图)

明末清初,欧洲传教士远涉重洋,来华传教。他们的目的是要让尽可能多的中国人信奉天主教。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与欧洲文化背景、道德观念、语言礼俗都不同。

为了对抗这种差异,利玛窦摸索出以学术叩门而入,用西方科学技术引起士大夫注意和敬重,争取统治阶层人物支持,合儒补儒,以适合中国习俗的方式传教。

根据这套办法,不仅进入了中国,而且进入了宫廷。汤若望就是这批传教士中的一个著名人物。

汤若望出生于德国科隆,对天文、数学有研究。在1622年到达澳门,在中国生活了47年。

明朝末年,由于入华耶稣会士带来了西方天文数学知识,徐光启等人学习并采用新法推算效果极佳,因此开设历局,并聘用传教士协助修订历法。

在历局工作期间,与徐光启等人合作翻译西方天文学著作制造天文仪器修订历书。在明朝灭亡后,他留在北京,并冒死上疏请求仍留原地居住,为自己的工作做出了简要介绍。

清兵入城后,他通过范文程介紹得以进入清朝宫廷修订历法,其准确无误被定名为《时宪历》,任命他执掌钦天监,使之成为第一位任此官职的西方传教士,从而步入清朝仕途,为皇帝司天,将天主教事业推进到新阶段。

以渊博学识、卓越工作和对皇帝忠心赢得顺治帝器重和礼遇,被授予太常寺卿、通议大夫等品衔,最终担任通政使进秩正一品,是青云直上恩宠已极的人物之一。

他创造性地执行利玛窦策略取得成功,有着亲密至诚个人关系与顺治帝,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佳话。

年轻的顺治帝称呼他“玛法”,特许其随时进宫谒见且多次亲临馆舍向他叙谈求知。

汤若望不仅提供学问上的帮助,还忠言直谏,使顺治帝倍感可亲可敬。

10 最终虽然汤若望竭诚效力,但他的目标——争取顺治帝皈依或产生好感——未能完全实现,因为汉文化深厚底蕴优越性决定了最终选择汉文化。而他的影响又有限,只是由于其功绩被尊崇,而非宗教学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