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湖畔派代表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文学贡献

湖畔派代表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文学贡献

湖畔派,作为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较早出现的一个派别,其成员包括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萨缪尔·泰勒·柯勒律治(1772-1834)以及罗伯特·南本德(1774-1843)。他们三位诗人曾共同居住在英国东南部的昆布兰湖区,分别在格拉斯顿伯里和文德默附近的湖边寓所生活,这段时期被称为“湖畔派”的创作时期。

这三位诗人的作品深受自然美景的启发,他们以赞美湖光山色而闻名。然而,他们并非一成不变地追随传统,而是反对古典主义的一些传统,并倾向于表达个人情感和内心世界。他们通过怀旧中古时期乡土文化的手法,展现了对当时社会事实的批判与反思。

其中,华兹华斯最著名的是其《抒怀歌谣散曲》系列,其中《丁登寺》等作品成为英国浪漫主义宣言。柯勒律治则以充满神秘气息、奇幻色彩的《古船子咏》而知名。而骚塞则以颂扬王室风格的少数诗篇如《审讯幻境》而出名。

值得注意的是,《抒怀歌谣散》的出版标志着英国浪漫主义运动初步兴起。这项运动后来发展出了更多艺术形式,最终成为一种对抗古典主义传统并推动新艺术风格发展的一种力量。因此,也有人将这些诗人称为“浪漫主义抵抗者”。

尽管如此,这些代表人物后来也表现出了一种退缩态度,对法国大革命后的政治现状感到悲观。在这种背景下,他们更倾向于回归过去、寻求稳定和秩序,从而体现了他们对于启蒙时代社会动荡不安的心理反应。

在此期间,骚塞和华兹华斯都曾获得桂冠诗人之称,但骚塞也公开批评了青年作家拜伦、雪莱等人的工作。当拜伦、雪莱等年轻作家崭露头角并开始挑战老一辈作家的观点时,他们之间就产生了激烈论战。一八零九年,当拜伦发布讽刺性的短詩《英格兰墨客及苏格兰评论家》,他不仅回击了那些批评他的文章,还直接攻击了那些采取悲观立场的人们,并指责他们利用媒体进行打击。他还斥责了一些专门针对他的刊物中的内容,同时提出了对于整个文学界一个强烈质疑,即是否应该继续沉浸于悲观的情绪中生活。

由于这些行为,被视为挑战权威,以及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改革,而不是简单逃避或消极应对,他们被一些评论家誉为“恶魔”。这个词汇最终成为了描述拜伦、雪莱以及约翰·济慈等 poets 的代号,以区分他们与其他保守派系作家的不同。在文学史上,这个群体被称为“恶魔”派,因为它们提出了关于责任和道德行动的问题,并促使文学从单纯表达情感转向探讨人类责任问题。

总结来说,虽然湖畔派代表着一种悲观的情绪,但它同样带来了新的思考方式和新的文学趋势。这场思想上的冲突,不仅丰富了英语文学历史,而且催生了一代又一代新生的才俊,它们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不断地引领着人类文明前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