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明朝士大夫集体堕落的现象曾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个朝代以其繁荣昌盛和文化艺术的高峰而著称,但到了晚期,却出现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社会问题。士大夫们从一开始追求的是清廉自守和报国之志,而最终却陷入了贪腐、奢侈和无节制的情形。
明朝建立之初,士大夫们确立了自己的价值观,他们坚持理学教育,对财富田产视若敝屣,最重气节名誉。在这种信仰支撑下,他们能够在国家危难时刻保持团结,一致对外,这正是明朝能否兴衰的关键所在。但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在嘉靖年间以后,当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时,这种传统信仰逐渐崩溃。
官员们开始买田置地、插手生意,以至于清廉自守成了笑话。文学家何良俊回忆说:“早年间,如果有清官辞官回家,乡邻都引以为荣。”但到了嘉靖年间,“清官”几乎成了“傻官”的代名词。这段时间内,商贾在位,财货上流,使得金钱成为开路的一条路径。
张居正等改革家的铁腕整顿一度将风气稍作改善,但张居正过世后,由于万历皇帝亲政不上朝,大权便被牢牢掌握,只不过行政效率严重减缓。当年的严格监管也成为了浮云。这时候,即使追求清廉报国,也只能眼看着自己生活丰富多彩,而不是真正参与到国家治理中来。
晚明末世时期更是如此,那些各个遇事唯唯诺诺,却捞好处绝不手软的人物占据了主导地位。他们每天糊弄崇祯面前的大臣,每天把钱往家里搂,以至于李自成占领北京后,就抄出七千多万两白银,是明朝前夜宫廷府库存银量的三百五十多倍。
此外,还有一种逆淘汰现象,在这段时间内特别显著。那就是党争。在万历亲政之后,因为怠政懒政,大臣之间倾轧失控,无论是晋身还是斗争,都变得比实干更为重要。因此,不仅正常的官员任免考核变成了过场,而且即使是在国家水深火热的时候,也有人精神抖擞骂得欢,不顾国家危亡,只要跟对派别就能晋升或保住位置。而那些实干型人物,如陈启新这样的悲愤上书者,则很容易受到排挤甚至迫害,最终无法发挥作用。这一切都是导致晚明士大夫集体堕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标签: 著名历史人物故事简短版 、 历史故事动画片 、 历史学就业方向 、 世界伟人前五名 、 初中生必看21个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