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英雄人物黄乃裳的传奇身影反复浮现于历史的画卷上

黄乃裳的传奇故事:从福州的农家子弟到南洋的开拓者,黄乃裳的人生轨迹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朵奇葩。他的经历从贫穷乡村到教会传道,从科举仕途到南洋垦殖,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机遇。

出身于福州府闽清县六都湖峰村的一个世代务农家庭,黄乃裳自幼半耕半读,以养家的责任为驱动。他在同治五年(1866年)皈依了美以美会,与薛承恩等牧师研讨教理。在信仰之初,他和其他皈依者遭到了村民的排挤,但由于他们都是同一宗族成员,所以并未受到更大的伤害。后来,皈依者的数量逐渐增加。

在1867年的冬季,许扬美牧师被派往闽清传道,将黄乃裳收为助手,并向他讲授圣经。这标志着黄乃裳开始学习英文和西方文化知识。他对皈依教的原因说,他因为信仰孔孟之道的人言行不一而感到困惑,而在教中才找到了胜过罪恶的途径。

随后,黄乃裳供职于美以美会,在光绪八年(1882年),他考进了美国国会议员,并被派至福州东街福音堂传教。1871年起,他跟随许扬美牧师在古田、尤溪、沙县、顺昌、洋口、延平等地进行传教工作。在这一时期,他还结婚并且担任多个职务,其中包括翻译《美以美会纲例》,创办月报,《郇山使者》,以及帮助其他牧师翻译各种书籍。

然而,这段时间也见证了科举制度改革前夕。在光绪七年(1881年),福州设立了英华书院,当时有一部分传教士反对这项措施,但黄乃裳坚定地支持这一政策,并参与其中。此外,由于他认为没有足够有社会影响力的文人学士,因此决定走科举道路,以通过这个方式扩大教会的影响力。

光绪二十二年的百日维新运动期间,黄乃鼓励变法维新,并出版了一份名为《福报》的报纸。但是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由于他积极参与变革,被清政府通缉,只好逃往上海避难,然后返回故乡。之后,他开始考虑前往南洋寻找新的生活机会,同时也是为了逃避政治压力。

1900年9月,黄乃裳带领第一批移民抵达诗巫,他们来自闽清和古田。一共有91人,但是到了第二批移民的时候,因为误解导致了一些问题,最终只有72人抵达诗巫。不过,这并不妨碍他继续召集更多移民,一共有1118名农工最终加入他的团队,他们成为诗巫地区开垦活动中的关键力量。

尽管面临种种困难,如病情流行和适应新环境的问题,但这些移民还是成功建立起一个繁荣的小社会。在这里,他们建造学校和礼拜场所,还有一些商业活动发生。不过,也有人提出了关于他的债务问题,以及拉者政府对其管理不当的问题,最终导致他的回国。当富雅各接替管理任务后,不久就离开砂拉越回到中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