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乃裳讲历史的故事反复绘声绘影

黄乃裳的故事:讲述一个传教士的传奇

在福州府闽清县六都湖峰村出生,黄乃裳从小就半农半读,以养家为重。同治五年,他与薛承恩牧师等人接触,并于十一月接受洗礼,皈依了基督教。信仰之初,他遭到了村民的排挤,但由于他们属于同一宗族,没有受到更大的伤害。随着皈依者的增多,他们开始受到更多人的尊重。

1867年冬,许扬美牧师来到闽清传道,将黄乃裳收为助手,并向他讲授圣经。他开始学习英文和西方文化知识,对此感到非常兴奋。谈及皈依教的原因,黄乃裳表示,他因为信仰孔孟之道的人言行不一而感到困惑,而在教中才找到了超越罪恶的途径。

1871年,黄乃裳考进美以美会年议会会员,并被派往福州东街福音堂传教。在古田、尤溪、沙县、顺昌、洋口和延平等地,他继续他的使命。1873年夏,与元配谢氏结婚后,被推举为美以美会议会议员,并连续五年担任该职位。

除了传教工作以外,黄乃裳还积极参与翻译工作。他翻译了《美以美会纲例》,并创办了《郇山使者》月报。此外,还帮助薛承恩牧师翻译了《天文图说》、《圣经图说》和《卫斯理传》,以及武吉林牧师翻译的《丁大理传》、《哥林多注》等书籍。

为了培养更多有能力的人力资源,黄乃 裳倡导建立福音、培元和英华三所学校,其中英华书院最终成立于光绪七年(1881年)。尽管面对一些反对的声音,但他坚持认为教育是提升社会影响力的关键。

然而,在他的心中,也存在一种渴望——走上科举道路。这是因为他意识到,有些人可能需要通过官方途径来扩大基督教的影响力。在光绪甲申年的秀才考试中取得第二名之后,他继续追求更高的地位。在光绪二十年的举人考试中,又一次取得第三十名,这对于他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成就。

百日维新前后,当时国家陷入内忧外患之际,社会风气也逐渐堕落,这促使他重新考虑自己的立场。他放弃了八股文,而转而学习新学,并结识康有为,最终参与公车上书运动。在1896年的福建,《福报》的创刊标志着新的时代正在到来,为维新事业提供了一定的舆论支持。

戊戌变法失败后,由于与慈禧太后的统治不符,加之当时的情况紧张,不得不逃离中国寻求避难所。当时南洋地区成为许多移民寻找新生活的地方,因此,一方面希望能开辟生活路径,一方面也想逃避政治压迫,是这两个动机驱使他前往南洋探索垦殖机会的一种自然选择。而那里的拉让江流域,因为荒凉且缺乏居民,便成了他们看好的地点之一,那里丰富资源,更适合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因此决定在那里定居下来并进行耕作活动,从而实现自己梦想中的“垦荒”计划。但这并不容易,因为要克服的是语言障碍,以及当地居民对于这些来自不同背景的人群可能有的抵触情绪。不过,有耐心也有智慧去应对这些挑战,就像以前在学校学习一样,只不过现在是在实践中学习如何管理土地,以及如何发展经济,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心灵历练过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