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袭的火炬凤福山与桂北瑶民起义的传奇

在那年春旱之际,汉族地主的压迫日益加剧,他们无理勒索瑶民的粮食和金银,甚至增加租税。凤福山,这个出生于贫穷家庭的青年人,在经历了磨难之后,意识到必须采取行动来改变他们命运。他与同胞们共同决定,以“打蘸”的方式传播起义思想,并组织起义军。从1930年至1933年,他们先后在桐木江、沙罗源、五龙庙等地举行“开天蘸”、“太平蘸”、“宝蘸”等形式的大型集会,这些集会不仅聚集了大量兵力,还制造了武器,并进行了军事训练。

最终,在1933年的农历二月廿日,凤福山带领兴安六源、全州十二源和灌阳二十八源等四十六源的瑶民在灌阳县西山瑶族乡盐塘村五龙庙召开了一次规模巨大的誓师大会。在那里,他们竖立着“纛”字大旗,用歌谣高声宣布起义:“五龙庙煎誓师征,展开红旗冲上前,地主分田地,官僚得太平。”凤福山被任命为大统领,此次起义以灌阳为中心,以兴安、全州为两翼,一共有约5.6万人参加(据广西第七军《年刊》记载)。他们席卷了包括龙胜、灵川、临桂、永福、阳朔、平乐、大荔浦、小荔浦及湖南道县、新宁县江华岛、新明县在内的一系列地区。这场起义震惊政府,最终派遣桂林区部队和灌阳民团围剿,同时也因为内部矛盾加剧,这场反抗只持续了近三个月便失败告终。凤福山为了保护自己,他改名换姓,并潜伏起来,为下一次战斗做准备。

解放后,他担任过多个职位,如灌阳县第七届至十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以及桂林专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还曾是自治区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在他的生命中,无论是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还是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他都坚定不移地致力于民族团结与社会进步的事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