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2年九江二中毕业后,蒋健兰又在1956年武汉大学中文系顺利毕业。她的兴趣主要集中在戏剧上,她曾参与学校的业余演出,如《求婚》和《升官图》等话剧。在大学期间,她还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月刊的编辑,并积极参与《小剧本》的创编工作。
随后,蒋健兰调往北京市立第十二女中任语文教师,并于1963年9月转至地安门中学,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及教研组长等职务。在教育领域,她共计工作了22年,尤其是在作文教学方面有所创新,为北京市教师进修学院广播教材做出了贡献。她还获得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颁发的高级中学书。1981年她退休,但仍然关心着国家中小学教育事业,并多次资助贫困少年接受教育。
退休后的蒋健兰重新投身戏曲事业建设。尽管她过去只对抗战期间偶尔接触过的地方戏曲如川剧、越劇、闽劇、滑稽戲等产生兴趣,但在编辑部工作时,她对于话剧、歌劇和戲曲创作和演出的关注更为深入。此外,嫁给久居新中国戏曲改革工作中的刘乃崇后,她得以进一步接触到戏曲界的人士和事物,还撰写了一些小型戏曲评论文章并发表。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钻研,在丈夫刘乃崇的帮助下,蒋健兰开始与一些京劇與地方戲の藝術家交往,将看戲的心得体会、访谈所得以及研究成果都转化为了文章。她还与刘乃崇共同改编了多个京劇或地方戲的剧本,并且出版了关于袁世海艺术生涯的小说,以及其他有关京劇藝術家的傳記書籍。
除了文学创作之外,蒋健兰也致力于提高青年戲劇工作者文化水平的问题。她曾为多位在戲劇刊物工作的青年编辑补习古文,以提高他们审稿写作水平。此外,还向文化部艺术局提出提高青年戲曲教师和學員文化水平具体意见,並接受前局長俞琳委托,对青年戲曲演員講授語文教材與方案進行研究編選。她還為临汾泗水县(今临汾市)泗水县实验小学讲授语文课,用以提升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她的父亲是旅居英美四十多年的学者兼画家,他将大熊猫画入中国画中,是首人。而父亲于1977年回国探亲访问时病逝后,她试图让更多人认识到他的成就,因此促成了他作品展览,也把他的著作翻译出版。这不仅增强了她对家庭历史了解,也使得更多人认识到了这位海外学者的重要性。
此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当她带领学生去医院学习并培养“红医员”的时候,有机会学会快速针灸治病方法。通过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无论是在治疗常见病还是解救急难场合,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仅赢得了许多人的赞誉,更被誉为“神针”。
标签: 历史人物100图片 、 经典纪录片大全 、 历史故事20字 、 名人故事素材 、 历史故事一百字四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