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健兰京剧史论研究者又是一位蒲剧剧作者而在现代京剧的杜鹃山上她的名字却如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引人深思不

在1952年九江二中毕业后,蒋健兰又在1956年武汉大学中文系的学业道路上走完了最后一程。她的生涯不仅被戏剧深深吸引,她曾参与学校的业余演出,如《求婚》和《升官图》,这些经历让她对戏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完成学业之后,她加入了中国戏剧家协会,担任《剧本》月刊的编辑,并积极参与新剧本创编工作。随着时间的流逝,她在文教工作方面不断前行,在北京市立第十二女中担任语文教师,并于1963年调至地安门中学,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及教研组长等职务。在教育领域里,她共计奉献22年的光荣岁月,其中尤其是在作文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甚至将其总结成了一份广播教材,为北京市教师进修学院提供参考。

2002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授予她高级中学师资资格,而1981年,当她退休时,其贡献已经为人所知。她未曾放弃对国中的热爱和关心,对贫困少年进行资金援助是她的常态。而在2004年的春天,她写信给总理,就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并得到批示:“如反映问题有代表性,建议教育部认真研究,继续推进中小学教育改革,减轻学生负担。”陈至立同志也表示:“要采取综合、有效的措施解决,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蒋健兰虽然离开了学校,但她的脚步并未停歇。她重新踏上了戏曲之路,与久居戏曲界的人们交流学习,与刘乃崇结婚后,更是有机会接触到更多关于京剧艺术家的故事。此时,《戏剧报》向她提出了合作邀请,让她撰写有关京剧艺术家的文章;而中国戏剧出版社则请她撰写京劇艺术家的传记。这一切都激发了她的热情与好奇,使得她的笔下涌现出了许多关于京劇艺术家的文章。

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她与刘乃崇共同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戲劇卷(1949-1966)》,并参加过《小劇本》的创编工作。此外,还有诸多其他著作,如《老兩口談戲——梆子及其他》、《老兩口談戲——川劇》、《老兩口談戲——京劇、昆曲》(收录於《中國文聯晚霞文庫》)。此外,还协助李笑非先生撰写川劇相關書籍,以及为吉林市戲曲學校編寫了一代名伶毛世來的事迹,並為藝術導演李紫貴整理出版了一篇關於他的回憶錄。

尽管如此,在家庭生活方面,也没有让蒋健兰忘记自己作为一个家庭成员的地位。她孝顺父母、照顾丈夫、带领孩子们成长,这些都是社会公认的一段美好的篇章。因此,在西城区,“五好家庭”这一荣誉就这样归属于他们。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