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健兰京剧史论研究者兼蒲剧剧作者她是否也能在京剧名家名段演唱会上带来字幕的奇迹

在1952年九江二中毕业后,蒋健兰又在1956年武汉大学中文系顺利毕业。她的兴趣点偏向戏剧,她曾参与学校的业余演出,如《求婚》和《升官图》等话剧。在大学生活结束后,她加入了中国戏剧家协会的《剧本》月刊担任编辑,并参与了《小剧本》的创编工作。随后,在1959年,她被调到北京市立第十二女中担任语文教师,并于1963年调至地安门中学,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及教研组长等职务。在教育领域工作22年,蒋健兰颇有创新尤其是在作文教学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并将总结成果收入北京市教师进修学院广播教材。2002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授予她高级中学书。1981年退休之后,她继续关注并支持国家中小学教育事业,一直资助贫困少年接受教育。她还曾多次就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向中央政府反映,最终得到领导批示,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并推进中小学教育改革。

退休后的蒋健兰重新回到戏曲界,不仅仅是因为她过去对川、越、闽等地方戏曲产生兴趣,也因为在《剧本》编辑部期间接触到了各种表演艺术。此外,由于与新中国戏曲改革工作的专家刘乃崇的结合,更深入了解了京剧和其他各类戏曲作品。她不仅写过一些评论文章,还为京剧名家的文章撰写总结,并帮助改编了多部京剧作品。

蒋健兰也积极关心青年工作者的文化水平提升问题,为多位编辑人员补习古文,以提高他们审稿和写作能力。她提出了提高青年戲曲教师和学员文化水平的具体意见,并且实践了这一设想,在临汾 蒲劇院为青年团讲授语文课,两年的时间里共计六个月,每天都用心教授,让他们受益匪浅。

她的父亲蒋彝先生是一位海外知名学者、书画家、文学家,他以“哑行者”笔名出版游记十二种,但由于长期海外活动,其国内知名度并不高。当他回国探亲时病逝,这让她决心把父亲介绍给更多人,因此组织展览并出版他的作品,使得他的一生得到了公众认可。

除了这些之外,蒋健兰还是一位医术高超的人物,她通过学习快速针灸治病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技能。在37年的岁月里,有十万人次以上来求助于她的针灸治疗,其中包括许多患有脊椎病、妇科病等常见疾病的人们。而且她还经常义务为朋友们提供医治服务,即使是在火车上也会帮忙解救那些急难的情况。因此,被誉为“神针”,成为很多人的保健医。

最后,作为一名热爱祖国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以及下一代健康成长的人士,蒋健兰的一生勤恳努力、一往无前的精神,以及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情感,都成为她学生、同龄人以及整个社会的一个榜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