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舅子的眼中看不见李白的一生

我在古代官场的风云中,见证了无数失意之人,但李白的名声却是最为响亮。他的诗作如《行路难》、《将进酒》,似乎总是在诉说着失意的情感,这让人们自然而然地提出了一个问题:李白的一生是否值得世人的同情?一开始看来,确实很容易引起同情,但仔细探究后,我发现,大多数自认为应该同情李白的人,其实是过于膨胀。

让我讲一个故事,让你明白其中道理。在那个时代,有一个人,他竟然能得到最高领导人的接见,国家高层还亲自脱鞋,为他准备纸笔,还给他定制劳斯莱斯供他出行,每天住五星级酒店享用豪华待遇,可这位大佬依旧感到生活空虚,无趣。他觉得整日如此,就没意思。他质问:“为什么我的才能,只有全中国人知道,却没有别人赏识?”然后,他决定不上班,即使领导召唤,也不理睬,说自己是“酒中仙”,说不去上班就是不去。这个人,就是李白!除了皇帝和同僚的赞誉,以及无数少女的崇拜外,他什么都没有。

再看看我们这些普通人,我们能有他十分之一的才华吗?即便如此,我们也只能在街头随意走动,而被领导辞退时,也只能接受“赐金放还”。你敢跟领导说喝醉了吗?相比之下,那些高层召见、事业成就和生活水平,这些对于我们来说简直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当今社会,即便能够负债累累,也算是上天眷顾。而且,没有几个人能够达不到那样的巅峰。

因此,我认为,不应该同情李白。他的人生低谷,或许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无法企及的事物。就像《将进酒》中的描述,他去了黄河,看了东海,用金子做杯子,那只是小菜一碟,有名流陪伴,一醉方休吃海参鲍鱼。但即便这样,他们还是买不了两瓶酒喝。这该有多么膨胀呢?更应该羡慕李白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