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王朝宫廷之美喜欢一个人如同走进繁华的后园失去一人如同被风吹散的落叶

在古代中国,士大夫这一群体占据了社会的重要位置,他们是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与印度的刹帝利和欧洲中古世纪的僧侣教士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区别。在儒家学派统治下的漫长时期,士大夫主要指的是专注于儒家经典学习和传播的人才。

公元前十二世纪周王朝时,“士”指武官,“大夫”则是文官。而西汉初年为了增加新鲜血液,仿效战国“招贤”,命高级官员推荐“贤良方正”的人材,这样一来,不贵族出身的非贵族官员逐渐形成了新的势力。在东汉时期,又仿照西汉模式,以“茂才”、“孝廉”为标准推荐人才,使得这种非贵族阶层更加壮大。

推荐成为达到仕途目标唯一途径,而评判标准除了儒学深厚外,还在于道德修养。在激烈竞争下,只有突出的声誉才能引起重视。因此,每位知识分子都追求卓越,以至于整个社会风气变得特殊而罕见。

我们可以将这些特点归纳为五个方面:

一、服丧:孔子提倡三年之丧后,由政府强行推行,并规定中级以上官员必须服丧。但随着大家都服丧,三年的时间失去了特别性,有些人选择加倍到六年或二十年之丧,有些甚至因哭泣过度导致身体衰弱。

二、辞让财产与爵位:儒家知识分子对于财产和爵位的追求非常猛烈,因此在这方面也展现出极端行为,如不接受继承父亲留下的爵位,或拒绝皇帝征召做官的人被称赞为“征君”。

三、尚侠尚义:儒家认为人类行为要分成义与利两类,士大夫应以义行为准导,因此宁愿牺牲自己去报复朋友,也不顾个人安全去送葬千里等事。

四、廉洁自守:对抗腐败残暴,是古代中国社会普遍问题。士大夫通过互相勉励,不取非份之财,被视作最大荣耀,即使不是违法之财也不收取,有人还会退还朋友送给亡父的奠仪,却对救急解困毫不吝啬。

五,对恩主绝对效忠:政府高级官员僚属多由其自聘,一旦聘任即踏上仕途通路,如宰相所聘僚属有的只几个月便升任州长,不数年即中央部长。这是前途最关键的一步。一旦被推荐为“茂才”、“孝廉”,还需再破题通过被聘任关卡,便能飞黄腾达;对于恩主,则如日本武士或欧洲骑士般忠诚至死,为恩主冒险犯难且牺牲性命,即使为恩主服三年之丧,也算平常无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