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士大夫这一群体占据了社会的重要位置,他们是知识分子的代表,也是儒家学派的核心成员。他们以其深厚的儒学底蕴和严谨的道德修养,在当时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士大夫这一称呼源自周朝初期,“士”指的是武官,“大夫”则是文官。在西汉王朝时,为增加政府新鲜血液,采纳战国时代“招贤”的做法,高级官员和地方政府推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的人才,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士大夫阶层。在东汉王朝,又仿效西汉,将推荐范围扩展至“茂才、孝廉”,使得非贵族出身的人也能通过这种途径进入仕途。
为了达到作官目的,士大夫们主要依靠推荐制度,这一制度不仅考量儒书知识,还强调道德行为。在激烈竞争下,只有那些具有突破性的声誉才能引起注意。为此,每位知识分子都努力追求突破记录,以显示自己的至善。这导致了一二世纪社会风气独特之处,为后世所罕见。
可以将这类人的行为归纳为以下五点:
首先,他们坚持长时间服丧,如孔子主张三年之丧,此后被推行并硬性规定于中级以上政府官员。此后,一些人甚至服六年之丧,有人还要再次服三年的丧事,以此炫耀自己。
其次,他们辞让财产和官爵,如分家析产时弟兄们争取最少的一份,或嫡子拒绝继承父业给予庶子兄弟;还有知名度高者拒绝接受皇帝征召做官,并被称赞为“征君”。
再者,他们尚侠尚义,即只考虑义,不考虑利,如宁愿牺牲自己去为朋友报仇,或甘冒杀害危险去收尸或送葬千里。
第四,他们廉洁,对于非法财物也不接收,有人退还奠仪,但对于救急解困毫不吝啬。
最后,对恩主绝对效忠,即使是僚属,被聘任即踏上光明灿烂仕途,而对恩主冒险犯难、牺牲性命亦如日本武士欧洲骑士般忠诚。
尽管每个士大夫并不都能实现这些标准,但他们竞争着真实地去做,并往往显现得很有声色。不过,这种竞争也带来了流弊,如有些人利用道德行为作为欺诈手段。但这种流弊对社会影响不大,最终导致推荐和聘任范围缩小,门第观念产生,使得只有家族内部成员才有可能被选拔。
标签: 英雄故事300字大全 优秀作文 、 历史典故长篇故事 、 高考历史人物评价 、 有名人物简介 、 对中国影响最大世界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