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圆明园凶手的历史轨迹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人们如何把握这些历史人物简介的写作技巧

我曾被深深地吸引到“水烧圆明园”的故事中,这一段历史在中国民众的心中永远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痛痕。从小,我就听过老师讲述这个故事,觉得八国联军似乎仁慈无害,但当我再次回到那个时代,才发现当时的政府并非如我想象中的那样能干,而圆明园只是旧中国悲惨历史的一个缩影,没有如今中国民族已经站起来了。

然而,谁是水烧圆明园的凶手呢?让我先介绍一下圆明园吧:它位于北京西郊,是一座著名的皇家后花园,由康熙年间开始建造,并在乾隆年间得到大规模扩建。整个园区汇集了江北名胜景色,融入了东方园林艺术,被誉为东方最美丽的皇家花園,也被称为“夏宫”。

1860年7月,英法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发,在10月6日攻占圆明园。第二天上午,他们在这里召开会议讨论掠夺事宜,其中总指挥额尔德曼·米利亚斯(Erdmann-Millett)认为如此无奈之举,便命令将失去尊严的大型建筑全部付之一炬。随着三四千人的纵火,大火持续两天两夜,最终导致300多名宫女、宦官和工匠无法逃脱而丧生。而除了圆明园外,还有静宜、静漪等其他几个花园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

额尔德曼·米利亚斯没有任何自责或忸怩,他把这作为自己的战绩在各处传扬。不过,他最终如何收场呢?那是一个许多人都很好奇的问题。在废弃完圾堆未经处理之前,他又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与清朝政府达成《北京公约》,然后南下香港盘据九龙。他自己于1861年返回英国,并获得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访问和赞赏,但随后他的声望逐渐下降。他竟然只活一年半便不幸去世,只有52岁。

他是怎样死去的呢?那也是一个神秘的事情。在印度达兰萨拉镇的一次雷电交加之夜,他居住的地方突然被雷击而起火,那个他急忙想要逃离却病倒不能动弹,最终没能逃脱淹没。这可以说是额尔德曼·米利亚斯确实是不该早逝,没有机会得到应有的报偿,现在看来,那句古话“时分已到,那句中国古话实的是准”真是恰切地描述了一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