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与其子李世民在历史中的地位,学者们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李渊的贡献被低估,而李世民则过于受到推崇。实际上,李渊并非像史书中描绘的那样无能,也不如一些人想象得那么微不足道。
可以看出,李渊是一个深思熟虑、谋略周到的领导者。在隋朝天下未乱之时,他甚至通过装作沉迷酒色来打消自己的表兄隋炀帝对他产生的猜忌。这一点与《新唐书》的记载有所不同,那里提到是由刘文静、裴寂等人的策划才促使了他的起兵。考虑到史料的早晚以及后来的篡改可能,以及鲁速更倾向于《旧唐书》的记载,我们更倾向于相信的是李渊主动起兵,而不是被动。
称帝虽然有其优势,比如占据了大义和都城长安,但这也意味着在战争仍然进行时就已经定都,这样一来,李渊就失去了对军队实质性的控制力。不过,这也是出自他的明智选择之一。他设立太子为弟弟建成,同时让元吉和世民带兵外征,这样的内外制衡似乎能够相互抵消。但最终,由于元吉的失败和世民卓越的战绩,使得这一平衡变得不可逆转。
随着时间流逝,长期从军而归的人才汇聚到世民身边,再加上他的人格魅力,最终导致秦王府独霸局面。而当皇太子建成及齐王元吉企图暗算太宗时,他们遭到了六月四日玄武门的一场血腥清洗。在这一事件中,参与诛杀他们的人包括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众多高级将领。
因此,可以说尽管在能力上,有足够条件压制住最强大的儿子——秦王 李世民,但由于其他两个较弱的大儿子的去除,如果再废掉第三个,则很可能引发反弹,并损失帝国人才储备。所以,在这个关键时刻,即使是为了国家大计,无奈之下只能默认现状,或许此刻的心情才是最苦涩的时候。
而到了晚年,当看到自己的孩子们相互争斗、自相残杀,却无能为力时,只有理解了当年的父亲心境之苦吧。
标签: 世界第一军事天才 、 小学生历史故事演讲稿 、 历史故事600字 、 历史学就业方向 、 阅兵之后的阅读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