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狠的皇帝之所以名声更大是不是因为李世民的儿子们也都英明果敢

关于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与其子李世民的功绩,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论。有人认为李渊的贡献被低估,而李世民的成就被过度夸大。实际上,李渊并非像史书中描绘得那么无能,也不如一些人想象中的微不足道。

从他的行为来看,李渊是一个深思熟虑、谋略高超的人。在隋朝天下未乱之时,他甚至通过装作沉迷酒色来打发隋炀帝的心意。新唐书记载与此有出入,称在刘文静、裴寂等人的策划下才起兵,这种说法可能受到了后来的篡改影响。而根据早晚史料和考虑到李世民可能篡改史书的事实,我们更倾向于旧唐书的记载,即是说,是由主动起兵的李渊开始了这场革命。

成为皇帝固然有其好处,比如占据了大义,并且都城设在长安,又是由隋炀帝孙子禅让而来。但同时也是一个困境——它发生在战争时期,因此使得即位后的君主对军队失去了直接控制力。这一点也许正是导致了后来的权力斗争:立太子建成,同时派元吉和世民带兵外征,以内外相互制衡为目的。不过,由于元吉表现不佳,而世民却一战再战皆捷,最终还是由他夺回了失地。

原本设计为了平衡,现在却因元吉连累而失衡。此外,由于长期驻扎边疆,吸纳众多人才武将,再加上他的人格魅力,使得他赢得了许多人心,而建成虽然尽职但缺乏前线功劳,更何况元吉又屡次失败。一时间,只有秦王家独大,其手下也聚集了一批英才。

结果,在六月四日,当皇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企图暗杀太宗时,被太宗亲率精锐卫士团及其他重臣联手诛杀。这是否意味着如果还有能力压制下的最强儿子们,那么问题可就简单多了?答案显然是有的,但当两个最强大的儿子先行去世之后,如果再废掉第三个,即使不会引发反弹,但帝国将空缺真正人才;所以,无奈之下只能默认现状,或许这是那一刻里面的最大苦楚吧?

至于晚年的汉武帝(指的是已经尊封为“汉”号的历代皇帝)望着自己的儿孙相互残杀无从措手,也或许就在这一刻理解到了当年父親心里的苦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