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咸丰时期起,清朝的皇帝不仅失去了曾经的英勇与武艺,更是无法有效地处理国家大事。他们既不能亲征于战场,也无法救民于水火之中;既无能耐管理国家内部事务,如财政、工商、科技等,又导致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不断下滑,频遭外国列强欺凌。继承者同治和光绪二帝,更显得软弱无力,他们被慈禧太后牵着鼻子走,不断受到她的操控。在光绪年间,他虽然尝试改革以摆脱“母老虎”的束缚,但最终未能成功,被迫屈服。即便如此,他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心爱的珍妃被太后派人推入井中,却无力阻止,最终活得窝囊团。
至于末代宣统小皇帝(溥仪),更是幼龄且毫无实权,只是在三岁时被推上了龙椅,面对满朝文武人的风采,却只能哇哇大哭,连尿裤子的颜面都丢尽了。他怎样能够肩负起整个国家的重任?最后,是人民觉醒促使清王朝走向灭亡。
康雍乾时代的陵寝豪华而富有,而道光之后,则在后事料理上显得较为节俭。慕陵规模虽有所缩减,但已不再装饰华表、石像生及明楼等建筑,并且没有神功碑。这一规定体现了清朝对于丢失国土之君不得立碑的一贯政策。在鸦片战争失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并割地赔款之后,这一规定成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一位失职的皇帝,在厚脸皮下给自己立功德碑,无异于自我打耳光,有违先祖订下的家法。
道光就这样红着脸躺在不完整的陵墓里。我想他一定盼望着自己的后代早日收复失地,早日弥补罪过。他会睡得很不安宁,因为死后照样噩梦不断。
我不知道在大清以前,还有哪个朝代,订立过如此严格的戒律,对丢失国土者死后不配享圣德神功碑简直带有深远意义。我宁愿将其视为清朝创新的遗产。开国者居安思危,对后代不放心,因此留下这份意味深长的心愿:要保护好我流汗滴血积累的心血遗产,每有一点差池,即为不肖子孙也!这是对败家子的警告。如果这些规矩能够更早些产生,或更加锋利,如达摩克斯之剑高悬,或许中国漫长封建时代中的昏君们可以减少一些错误行为?
爱新觉罗氏家族规则虽使道光以下诸帝死后无碑,但并未阻挡住国力衰竭、国土沦丧命运。此外,从前宫制度到宗教礼仪,从军事训练到学术文化,都体现出最高意志与族群特色。而这些代表最高意志“祖制”,基本雷打不动地执行。此如是否可建立圣德神功碑,与该君主政治绩挂钩,不容错失寸土,就像白玉难求完美一样。因此,当道光因鸦片战争落败丢掉香港时,即便那只是一个弹丸之地,他也感到极度羞辱和困扰,一直瞌睡不安。
从明至清,从宏观层面采用前朝衣钵,本应省心省力。但有些细节却又谋求变革,以期制度更完善,其中也不乏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新点,最具创造性并关系国家命运与皇族命运的是——以贤选帝位继承法。
明初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让谁先出生谁就是最佳人选,有一种论资排辈听天由命感觉。但似乎容易减免是非,却可能埋下隐患:不是当皇帝料的人偏偏当上了;而才华横溢者却看不到机会所以许多昏庸之辈祸害国家。这恐怕正因为吸取前车之鉴,清室修改选储规则:摒弃了辈分因素,以才取胜为贤,是取,那么每个皇子来说,便显得公平多了。在学习方面人人平等关键看你的才能武艺是否超凡脱俗。而对于国家来说,则更保险一些毕竟,这些经过严格筛选考验的人非等闲所能企及。
比如同治六岁就开始学习,由翰林院编修李鸿藻教授启蒙知识,然后两宫太后的特意聘请李鸿章翁心存及礼部工部两位上书担任弘德殿授读师傅,小皇子的学习除了书本知识,还必须进行军训骑马射箭飞刀舞剑甚至操练火器难怪之前抵抗天理教袭击时临阵表现良好。这就是为什么所有兄弟们都努力勤勉显示自己新学到的文韬武略争夺优势主考官父王眼前的竞争加倍猛烈。不分彼此只有让谁当班干部呢?
标签: 妺喜 妲己 褒姒 骊姬 、 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 、 中国世界名人排行榜 、 历史人物ai复原图 、 有历史典故10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