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代科举试题中拿破仑是不是也想进去一试(图)

自古以来,中国的科举考试一直是选拔官吏的重要制度,以其分科取士而闻名于世。从隋炀帝时期开始,这种考试形式一直持续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学校教育普及后才被废除。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科举不仅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也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在没有照相技术的情况下,考生的身份验证主要依靠文字描述。在清代,有位姓胡的考官以其严格监考著称,他会根据名册中对考生年龄、面貌等进行细致检查。如果名册上描述为“微须”,他就会拒绝那些长胡子的考生。有一次,一位不满的情形发生,那位胡考官斥责:“你不知道朱熹注解中的‘微,无也’吗?”但那位考生并不退缩,他反唇相讥:“《论语》中说孔子‘微服过宋’,不是说老夫子赤身裸体地经过宋国吗?”

到了清末,当废除了八股文之后,命题内容转向历史研究,其中有一个关于比较中西史事的问题,即《项羽拿破仑论》。尽管学生们都熟悉四书五经,但却不知“拿破仑”是什么人。

有一次,一位学生写道:“项羽能拔山虽强大,但一辆车轮易毁,不足以用英雄之力。”接着他分析说:“如果用英雄去摧毁车轮,那就是大材小用,是英雄无法施展自己。”

乌尔恭额巡抚曾亲临书院视察一次,他看到大家争先恐后地抢食,便感叹道:“真像一群老鼠!”其中一人即刻回应曰:“鼠虽大小皆称老;龟虽雌雄皆姓乌。”

为了彰显对人才的重视,前清规定每县童生考试至少录取三人。但某偏远县份只报送了三个人,他们试卷上的作答各异:一个写了一句“且去”,另一个什么也没写,而第三个则完全没有做题。当主考官收到试卷时,他惊叹不已,只好将那个写下“且去”的人评为第一,并批评他的回答必定蕴含深意;第二个保持完整答案的人被评为第二,因为他们的手笔毫无差错;而最后那个空白页的人则被列为第三,因为他们行事谨慎。

虽然有些趣事可能是杜撰或夸张,但作为历经千年的科举制度,它确实留下了一些难忘的小故事和趣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