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最烂的王朝吧难道拿破仑进了科举试题吗图

自古以来,中国的科举考试一直是选拔官吏的重要制度,以其分科取士闻名。从隋炀帝时期开始,这一制度延续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才被学校教育所取代。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科举不仅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也留下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在没有照像技术的情况下,考生的身份查验依靠文字描述来完成。在清朝,有位姓胡的考官,他对监考工作极为认真。胡考官会严格按照名册检查每个人的年龄、相貌等信息。如果名册中将某人描写为“微须”,他就会拒绝那些长着胡须的人参加考试。一位不满此规定的考生当面指出:“您并不知道朱熹注释中的‘微,无也’含义吗?”这位考生的话语让胡考官感到愤怒,但对方反唇相讥说:“如果按照您的说法,《论语》中‘孔子微服过宋’岂不是意味着孔子赤身裸体地通过了宋国?”

到了清末,当废除八股文政策后,命题开始涉及历史内容。据说有一次,一位命题者要求学生比较中西方史事,并出了一个题目《项羽拿破仑论》。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大多数学生都不知晓“拿破仑”是谁。

有一个学生在他的文章开头就直接回答道:“项羽力能拔山,只要能打碎轮子,就可以拿住它。”然后他进一步论证道:“车轮已被打碎,它一定很轻,即使平凡的人也能拿起它,而需要用到项羽吗?这样使用英雄力量是不合适的,其能力无法发挥出来,其效果也不明显。这不正是知道人才且善于使用他们的手段吗?”这样的观点深受人们赞赏。

前清时期为了表彰人才,将童生考试规定至少录取三名。但是在某个偏远县份,每次只有三个人报名前来参加考试。一场灾难发生之后,那里的文化水平和教育程度非常低。当主试官收集完试卷后,他惊叹于其中两个人的回答:第一个只写下“且去”二字;第二个则只是抄写了试题的问题而什么都不答;第三个则完全没有答題。不得已,主试官只能以最好的态度批评这三位学子的表现。他称第一名的是那个只写“且去”的人,因为他必定有很多才能未曾展现出去;第二名的是那个把所有问题都抄下来但什么也没做的人,因为他的笔迹毫无错误,所以证明他具有可造之才;最后,他还给予第三个完全空白答案的人一席之地,因为那说明这个人行事谨慎,不轻易作出决定。

尽管有些趣事可能并非历史真实,但这些故事却成为了一种文化传统,让我们对过去有更多的情感共鸣。而如果这些故事真的不存在,那么它们应该存在啊!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