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宏先生的祖先曾是一位著名的“辛亥”老人,乌镇南栅自清咸丰年间起沈亦昌冶坊就以铸造锅釜和龙凤烫斗闻名。该冶坊主人的沈和甫贡生出身,是个“儒商”,热心地方公益,并在清光绪28年创办了中西学堂(即乌镇植材小学前身)。沈和甫与孙中山等有交友,当时不少志士都视他为知己。
沈家宏先生的兄弟是香港民安保险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的沈日昌,而他的姑父赵君迈、表弟赵展岳也都是知名人物。据传,能追溯到的最早祖辈是抗倭英雄沈东溪,他后来被尊称为飞火将军,其子孙继承了冶铸业并开设了沈亦昌冶坊。
从小,沈家宏就开始在苏州的大舞台上表演。他青年时期曾在日本留学,然后回国加入朱希、汪鹤松领导的抗日部队。在部队期间,他担任秘书,并且喜欢唱“程派”戏。上海的程派名票们经常聚集于他的家中探讨戏曲艺术。
20世纪40年代初,周长华请到北京来教他的孩子,这段时间里,他住在了沈家的家里。周长华还替他吊嗓子,并与穆铁芬一起教导那位聪明的小伙子,那就是后来的京剧界大师唐在炘。当年的唐在忻刚学习京剧时,由于资历浅薄,不得不由自己的老师亲自伴奏,以铺平其登台之路。
随着岁月流逝,唐在炘成为了京剧界的一颗璀璨星辰,而他对这段过去始终怀念至深。在60年代,当着上海“程派”票友们面前,他感慨地说:“没有沈家宏,就没我唐在炘。”这是对一生的致敬,也是对朋友深情厚谊的一个见证。
除了与程砚秋先生、穆铁芬先生、周长华先生等多位京剧大师建立深厚关系外,高华先生和顾森佰先生也是他的好朋友之一。他对于自己所钟爱的程腔艺术保持着极高标准,对每一次吊嗓都会认真推敲,从不满足于平庸。此外,在家庭聚会中,无论如何都能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而又充满智慧交流的话题氛围,这种品质让人们戏称他是一个活生生的“程腔字典”。
标签: 典故举例 、 历史人物从哪几个方面介绍 、 世界公认的四大美人 、 一篇历史小故事300字左右 、 历史入物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