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非:战乱与儒术的双重奏鸣
在西汉的鼎盛时期,刘非不仅是少数幸存并善终的诸侯之一,其陵墓位于今江苏省盱眙县东阳大云山,规模宏大,是当时社会稳定富裕的一重要标志,与文景之初那场连绵不断的杀戮形成鲜明对比。作为汉武帝刘彻同父异母兄弟,他长了12岁,并且在汉景帝二年被立为汝南王,次年又封为江都王。在吴楚七国之乱中,15岁的刘非勇敢地参战,立下军功,被晋升为江都王,并治理原吴国。《史记》评价他“好气力”,喜欢豪迈和奢侈,但也提到他尊重儒家学者董仲舒,对他的建议持有敬重。
在任期间,刘非采纳了董仲舒关于独尊儒术等治国方略,不仅纠正了自己和其他王室成员的一些过错,还遵循臣子的职责忠于君主效祖。然而,他的儿子刘建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却因为骄傲自满、放荡不羁,最终因谋反罪被处死。这段历史如同一首曲调,其中充满了战争残酷性的双面旋律,以及儒家的光辉与暗影交织的情感纠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