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屈原简介毛先舒的故事背后

人物简介 毛先舒,生于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自幼聪慧过人,六岁能辨四声,八岁能咏诗,十岁能作文。才华深得名士陈子龙的赏识,并师事陈,后又随学者刘宗周讲学。明亡后,不求仕进,从事戏曲音韵学研究,与洪升等戏曲家有所交往。晚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七年(1688),享年六十九岁,有女毛媞。

文学成就 毛先舒诗学守唐人门户,以古风为主,对明代诗歌进行了批评和评价。他首调浏亮,音律规整,有建安七子余风,以古学振兴西泠,被誉为“西泠十子”之首,对音韵训诂学有较深研究,与萧山毛奇龄、遂安毛际可并称“浙中三毛”,文中三豪。在词作中喜用“瘦”字,如《玉楼春·闺晚》、《踏莎行·书来》、《临江山·写意》,因这三首词中的三个瘦字,被沈东江嘲讽为“毛三瘦”。

著述宏富,他留下多部著作,如《东苑文钞》、《东苑诗钞》、《思古堂集》等传世佳作。在读书方面,他提出了四个要点:收心、简练、专注和恒久。此外,他在诗词创作上也有许多优秀作品,如《吴宫词》和《忆秦娥》,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艺术追求。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