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黄春育(1930-),出生于福建的德化县葛坑下玲人。我的父亲是医士学校第一届毕业生,而我则在晋江专区医士学校完成了我的学业。在德化县医院,我参与了五官科的组建,并担任过多个职位,包括五官科医士、医师和行政副主任。我还曾是泉州市地区五官科名医之一,以眼科闻名。除了医学事业,我还是德化县第十一届代表和会委员,以及泉州市鲤城诗词学会的成员。
回想起我的童年,我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且务实耕读家庭。我的曾祖父黄立德以“秀才”之称深受当地尊敬,他是一位教书人。而我的祖父黄景熙,也是一位教育者,在清末民初时期,他带着儿辈流寓到永春等地教学,最终客死在那里。
我父亲黄际和也是一位教师,他对古文有研究,对工诗赋也有造诣,是一位美术爱好者。他育有一子六人,其中四人出生于外地。我小时候跟随父亲学习古文,并在上涌小学、葛坑小学任教,这些经历让我对教育充满热情。
1951年秋天,我考入晋江专区医士学校,那是一个开启新时代的开始。在那里的学习中,我遇到了林兆榕教授,这位五官科名医成为了我最重要的导师之一。当时,我们共同工作,解决了许多复杂的手术问题。在他的指导下,我逐渐掌握了手术技巧,并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青年眼科医生。
1960年代初,当时德化县医院缺乏专业人才的情况下,我被分配回去组建五官科。这段时间里,由于器械不足,我们不得不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医疗设备。这份努力得到了患者和同事们的一致认可,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70年代,因政治原因,再次被调往霞碧公社进行“改造”,期间创办合作医疗站并培训赤脚医生。当时,整个地区都面临着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但即便如此,也有人从远处来到这里寻求治疗,他们中的很多人因为无法及时就诊而遭受苦难。
直到1972年春天,当病患群众迫切要求时,我才得以回到霞碧卫生院。但这种安排依然不能完全满足需求,有些急病号仍然无法得到及时治疗。此刻,一辆自行车载着一个重病患者向我们奔来,但就在快要到达的地方,该车意外摔倒,导致夫妻俩受伤,这场景至今仍令我心痛不已。
1975年的冬季,一场扩干会期间发生的事,让我深感无力:马三聘鼻子大出血,却找不到合适的人处理,只能在床边流血,无奈之下,要请来位于霞碧公社卫生院的一名五官科醫師应急止血。这件事激发了一种强烈的情感,让人们意识到了专业人才对于公共健康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
最后,在1976年的春节之后,当局终于决定将我调回德化县医院继续主持五官科工作。我回来后,不仅继续担任各种职务,还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最终在1991年4月正式退休。这些经历塑造了今天的我,让每一次见证与体验都成为了宝贵财富。
标签: 历史故事及人物30个 、 小学生历史小故事 、 小学四年级英雄人物 、 全球公认十大美男 、 2021中考历史人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