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黄春育(1930-),出生在福建的德化县葛坑下玲人。我的童年是在晋江专区(今泉州市)医士学校第一届毕业生中度过的,那是一段充满学习和探索的日子。在那里,我成长为一名五官科组建者,并在德化县医院担任五官科医士、主治医师、行政副主任等职位。我是泉州市地区五官科名医之一,以眼科著称。
我的家庭世代书香舌耕,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曾祖父黄立德,是一位“秀才”,后来执教村塾;祖父黄景熙,则是一位副贡生,他的一生以塾师为业,在清末民初的动荡时期带领儿辈流寓至永春等地,客死于那里的龟龙桥。
父亲黄际和,是一位自幼随父诵读《四书》《五经》的学子,他转入集美师范后,一生的职业道路都是教育工作中的忙碌与辛劳。他不仅是桃李芬芳的人物,还擅长古文、工诗赋,并有美术天赋。我有六个兄弟姐妹,其中四个外出求学。
我从小就跟随父亲返回德化,先后在上涌小学和葛坑小学任教。我通晓古文,对诗词也有所造诣,而美术也是我独具匠心的地方。在这样的环境中,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态度。
1951年秋,我考入晋江专区医士学校。那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期,当时我对医学抱有一种浓厚兴趣,也愿意用实际行动去证明自己。在学校期间,我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最终在1954年夏毕业分配到晋江专区第二医院眼科任医士。
未久,眼科扩建为五官科,我成了林兆榕主任的大弟子,与他一起工作并学习。这段时间对我的成长极其重要,因为林兆榕是我敬仰的人物,他不仅是个杰出的临床人才,更是一个优秀的指导老师。他对待病人的态度严谨,对待学生则更是关怀备至,这些都让我受益无穷。
1960年代初,由于各种原因,我被调回德化县医院组建五官科。当时条件艰苦,我们几乎什么都没有,但我并不气馁。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一些好心人的帮助,我们逐渐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手术系统,即使人手不足,也能完成各类手术任务。此外,我还参与了多次巡回医疗队伍,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服务。
1970年代初,因政治原因,再次被调往霞碧公社霞山大队进行“改造”。虽然当时环境恶劣,但我仍然坚持创办合作医疗站,并培训赤脚医生,这是我一生的荣幸之处。当年的困难与挑战,如同锻炼一样,让我的专业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最终,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以及疾病患者们迫切需求的情况下,我被调回到德化县医院继续担任五官科负责人、主治医师和行政副主任直至1991年退休。这段职业生涯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又一次面对挑战并克服困难的心路历程,同时也是一份无法言说的荣耀与感慨。
标签: 正能量的真实故事 、 历史小故事演讲2分钟 、 历史相关的纪录片 、 历史故事一百字四年级 、 十个历史名人的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