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育讲红色故事2分钟德化县第十一届代表

他是福建德化葛坑下玲人,1930年农历二月二十七日出生。黄春育的祖上世代书香,曾祖父黄立德在清朝时期考取秀才,是当地的学者。他的父亲黄际和也是一位教育家,在永春、南安等地担任过教职,并培养了六个子女。

在青少年时期,黄春育就表现出了对医学的热情,他曾经随父亲到南安金淘水阁会心小学学习,并后来进入上涌小学和葛坑小学继续深造。在中学时代,他转入德化尚养初农、高农学校学习,并最终考入晋江专区医士学校第一届。这所学校为他打下了扎实的医学基础。

毕业后,黄春育分配到了晋江专区第二医院五官科,这里是由林兆榕主任主持的大型医疗机构。当时五官科刚刚成立,而且设备不足,但黄春育凭借自己的勤奋好学和聪明才智,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他不仅观摩并模仿林兆榕教授的手术技巧,还亲自参与各种手术,对病人的治疗有着极高的情感投入。

在1956年左右,黄春育已经成为了一名资深的五官科医生,他能够独立完成各种手术,并且技术熟练无误。在此期间,他还参与了多次巡回医疗队伍,为边远地区提供医疗服务。此外,他还指导其他地方的五官科医生提高他们的医疗水平。

1960年,由于政治原因,黄春育被“下放”回德化县医院组建五官科。面对空白状态下的科室,他不仅自己绘图、指导铁匠制造器械,还亲自锻造修光,以解决器械缺乏的问题。他与外科医师孙耀源搭档工作,让两院之间的人员资源共享,以应对手术需求。

然而,在1970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被错误地定性为“臭知识分子”, 黄春育再次被调往霞碧公社霞山大队进行改造。他创办合作医疗站,同时带徒培训赤脚医生。虽然这段时间让他远离市中心医院,但他的影响力仍然扩展到了整个县域各处的小镇村庄中。

直至1972年,由于广泛疾病患者和社区成员的呼声,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于其专业能力高度评价的情况下,最终将其调回到霞碧卫生院。但即便如此,也无法完全满足患者及社会需求,有些急病患者因无法及时得到治疗而遭受苦难。此后,再度回到德化县医院工作,其影响力与作用得以恢复并进一步发展直至1991年退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