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县第十一届代表黄春育讲述红色故事的人物

在福建的德化县,一个名叫黄春育的人物,他的故事被称为红色传奇。1930年,黄春育出生于这个小镇,他的祖辈们都是书香门第,从不乏才华。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黄春育从小就接触到了古文和诗赋,还有一点儿美术的天赋。

他在家乡上的小学和初中后考入了晋江专区医士学校,这个时代正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早期。1954年毕业后,黄春育分配到晋江专区第二医院眼科任医士。在那里,他遇见了他的导师林兆榕主任,被视为五官科中的青年才俊。

由于当时五官科人手不足,每次手术都得参加观摩学习,不懂的问题总是勤问老师。林兆榕主任一去省协和医院进修期间,黄春育跟随外科医师崔太甫担任外科中小型手术主要助手。他参与过多场手术,对各种病症有了深刻的理解,并逐渐掌握了一些基本操作技能。

回到自己的岗位上,黄春育继续深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他经常参加巡回医疗队,与王兆惠院长一起下到边远地区,为民办诊治,并指导其他地方的五官科医疗技术。他的能力很快得到认可,在医院里主刀的手术无数,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960年,由于某些政治原因,黄春育被“下放”回德化县医院组建五官科。但那时设备极其缺乏,他自己绘图、指导铁匠打造器械,用心锉磨,以解决器械缺乏无法手术之困难。尽管条件艰苦,但他仍然坚持工作,将五官科推向前行。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被错误地划定为“臭知识分子”, 黄春居再次被调往霞碧公社改造,但他没有放弃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在那里,他创办合作医疗站,并带徒培训赤脚医生。他走后,德化县医院五官科几乎失去了存在感,但患者依然络绎不绝地来找寻这位红色英雄。

1972年,被调至霞碧卫生院工作,但问题依旧未能完全解决,最终在1976年的农历新年之后,再次回到德化县医院。这一次,他终于能够继续他的医学事业,并且迅速恢复了原有的职位与影响力。在1991年4月退休之前,一直担任该院负责人、主治医师和行政副主任,是泉州市地区名噪遐迩的一代优秀眼科学家之一,也是泉州市鲤城诗词学会会员,其生命旅程充满了挑战与成就,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