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驱动四年级讲故事王典章

人物简介

王典章(1865—1943),字幼农,以字行,三原县马额镇魏回村人,原陕西省政府委员。出生于一个文化传统的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人物生平

16岁中秀才,曾受业于刘古愚、柏子俊。后以监生授例为后选训导,因赈济有方,保以知县,分省补用。在他的官场生涯中,他因廉洁奉公和对民生的关怀而闻名。

1904年入四川,委任布政使署文案。旋保直隶州知县。随后,他在新宁知县、打箭炉直隶厅同知兼兵备处等职位上工作,为驻藏大臣、川黔边防大臣筹备粮饷。他还曾任宁远知府兼兵备道,并领巡防营。

1911年四川发生“保路运动”后,王众望所归,被推选为都督。但他以大局为重坚持四川统一,不做都督。他的事迹深受蔡锷赞扬:“威信过人,汉夷悦服。”

1914年任广东高雷道道尹,同时领警卫军五营,与一团并肩作战。他整肃吏风除暴安良,使辖区11县政通人和,是康有为称赞的“临莅高雷威惠流闻,我泽如春”。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组织筹安会时,有感于国事危机,即电告袁世凯,但遭到忽视,最终愤然辞职,以此表达自己的立场与态度。

1921年被江苏当道选用,在那里先督查厘税,再筹办赈灾,然后又管理沪宁、沪杭铁路税务总局。他认真整顿使所属各局风清弊绝,让工作更加有效率。此外,他还校刻杨仲珊诗文集,使其流传至今。

1932年的末期,他担任陕西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在那个艰难时期,当关中的灾情严重时,他亲自前往上海募捐巨款,在各个县设立粥厂救助无数灾民。这段经历也体现了他作为官员的一贯品质与责任感。

1937年的抗战初期,他74岁高龄仍不忘公共事务,对晋、豫两省难民纷至的困境表示同情,并积极协助处理相关问题,这份不懈的精神让许多人感动不已。当病魔侵扰他的身体时,也是这样,不断询问抗战情况及庄稼长势,一直关心国家和人民的福祉。

1943年8月10日逝世享壽79岁,其遗著《安隐庐诗存》、《思过斋文集》等作品影响深远,其中《安隐庐诗存》的出版引起了余冠英等人的高度评价,而其手稿亦被吴宓先生誉之为“风流倜傥”的文化地位与影响力!

教育救国

在广东期间,对教育十分重视,并视察了粤海地区的情况。而在西安城区陈家巷(今青年路青年三巷)三官庙旧址上捐资创办了《植本小学》,这所学校至今仍存在并保持着原有的名字——前卫小学,以及王公创立之初所立《植本小学记》碑,此碑由杨之淦书写,“二十七年十一月上浣”。

事变濣旋

西安事变爆发后,由于社会上的呼声推举,还有其他社会名士一起奔走斡旋希望能促成西安解决事件。

传承师说

尊师重道,对恩师刘光贲(字古愚)、柏景伟(字子俊)先生均抱有敬仰之心,他们都是文化巨子,在文学艺术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对于他们去世后的文字集编印工作,也投入大量精力和财力,使得刘古愚、柏景伟先生学术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如康有为曾对其全集作序;梁启超亦写信盛赞公“有功师门,不胜禺下”。

收藏行家

对于书画收藏也有独特的情趣,对唐宋明清的古玩字画尤具热爱,用金钱购求珍贵文献,如马远《深山虎啸图》一轴曾刊录在《西京金石书画集》;还有宋拓《圣教序》一册,以及多位著名艺术家的作品。此类珍贵文物解放后由其子孙捐献给国家保存起来,为历史研究提供宝贵资料之一环扣合的情谊证明了他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尊崇意志!

创建西北第一影楼

合作伙伴包括于右任先生及其家族共同投资建立了一家电影院——"民光电影院"这是中国西北地区最早的一家电影院.

宗教修养

作为佛教徒,对印光大师抱有一颗虔诚的心。大師與居士相識後,大師對居士倍加器諒,並給予居士很多學佛方面的指導與支持。在這個過程中,大師對居士提出了嚴格要求,並鼓勵居士致力於社會服務與慈善活動.

个人逸事

除了官方履历外,还有一些私生活中的趣味性故事,比如他喜欢旅游探索历史文化遗迹,每次旅行都会带着笔墨记录下自己的见闻,这些记录即将成为未来史料的一个重要部分。

结语

王典章是一位具有杰出才能的人物,无论是在政治或文学艺术方面,都留下了一片片璀璨华丽的地标性成就!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