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茜公主的腰围:历史女强人的奇迹与代价
在那个时代,爱美是一种人情世故,也是无尽可能追求的艺术。然而,这份追求往往被束缚于当时的社会规范和文化标准之中,有些甚至以健康为代价。比如日本古代艺伎文明,他们通过涂抹乌黑的颜料来美化牙齿,现代艺伎则使用铁火夹醋这种方法,但这也导致了牙齿受到侵蚀;东非北非的一些部落男子因胖肥而被认为更加有福气,他们家中的剩饭剩菜都会喂给男子,以至于出现了专门的删胖教校,而他们虽然变得“好看”,却患上了重度肥胖症。
在古欧洲宫廷中,皇室贵族们都认为惨白肤色最为高贵,因此不遗余力地采取各种手段去使自己的皮肤变成死气沉沉的一片灰白色。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即位后,她开始用铅粉涂脸,使自己变得更黑。而伦敦市民男女也纷纷效仿女王的做法,用铅粉来改变自己的颜色。但这种做法最终没有益处,据英国史籍记载,年轻时期伊丽莎白一世因为长期接触铅中毒,最终面黄肌瘦,最终逝世。在整个伦敦,大约有一半以上的人因为长时间接触铅中毒而罹患相应疾病。
除了过度追求惨白之外,还有一种共同审美观点,即过分追求细小腰身。这一习俗从法国宫廷开始,在1580年代迅速传播到全欧洲,并且深入到了平民百姓之间。在军服设计上,也体现出这一点,比如伦敦博物馆所藏郝桑束腰衣,它使用鲸鱼骨架减少140条布带,只要穿上那件衣服就能显得腰部极其窄小。而这一潮流还扩散到了讲究德行层次,更有人认为未束腰的是不守妇德,不但会遭到指责,而且成为社会上的笑柄。
历史上记录下来的最细微的腰身属于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茨·约瑟夫第一任妻子——伊丽莎白·阿玛利娅,她还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名字——茜茜公主。在奥匈、匈牙利等国诗人们心目里,茜茜公主是光华照人的佳偶,而文学作品将她描绘成“好的典范”。然而,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她的身体状况。
根据奥匈宫廷档案记载,尽管身材仅有5英尺8英寸(172厘米),即便怀孕也不超过50千克,这在黑人群体中算是平均水平。而为了保持苗条体型,她每天需要花费一个小时进行松弛操,每一次打扮都需侍女协助,将她紧实制成衣物嵌入裙摆内侧。
据纪录显示,在1860年左右,其腰围曾经达到惊人的16英寸(41厘米)。即便怀孕后,她依然坚持这个习惯,当怀孕时她的腰围仍然维持在19.5英寸(49.53厘米),让丈夫乌森王子赞叹不已:“远乎仁慈修长”。
因此,“茜茜公主”的形象既是一个传奇,又是一种文化符号,它代表着那个时代对女性形态审美标准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是她们如何为了达成这些标准付出的代价的一个见证。
标签: 英雄人物事迹10字概括 、 历史典故是我们了解历史的 、 历史典故的成语大全 、 讲历史人物故事500字 、 小学四年级名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