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犹如百部历史人物传记中的孤独行者在经济的深渊中挣扎

一、德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每次发动战争前,德国总会有着一系列的外部客观理由,比如争取生存空间、抢夺殖民地等。但战争背后的真相,是经济驱动。德国经济如何崛起,又是怎样迫使国家发动战争,甚至影响了其外交政策和战略决策?这些内部主观因素,却鲜有人关注。

为了探讨这一点,我将从19世纪初开始讲述德国经济史,看看它是如何影响了这个国家的命运。我们知道,19世纪初期的德意志邦国各自为政,货币和度量衡不统一,这样的状态根本无法实现共同发展。这时候,全德关税同盟成立,为建立一个统一的市场打下了基础。

随后,在1852年,各邦之间废除了内地关税,并承诺互不征税,同时普鲁士被确定为标准单位,以此来促进贸易自由化和国内产业集成。此时中国已经爆发鸦片战争,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德意志完成了秦始皇时代中国所未达到的水平。

然而,这只是开端。在克服交通问题上,铁路扮演着关键角色。当时煤炭集中在鲁尔和萨克森地区,而铁矿分布在东西边境地区,只要能打通这条线路,便能形成闭环式发展。而公路费用昂贵,与航运相比成本高出3-4倍,但仅有的20艘汽船不足以支持如此需求,因此修建铁路成为共识。

1835年,一条短短6公里长的铁路从纽伦堡到福尔特贯穿整个国家,但不到五年的时间里,这个数字翻番,再过十年便达到了5822公里,每天货物运输量达到40亿吨。一段时间内,如今看来速度之快简直令人难以置信。随之而来的钢铁工业、煤炭开采以及机械制造业迅速发展,有近四百家工厂涌现出来,其中包括一些巨无霸企业,由资本寡头控制。

随着铁路建设完成,对商品流通更加频繁,一些新兴行业如纺织业、零售业也逐渐繁荣起来。而作为最大邦国普鲁士,其军事野心始终存在,便利用军工订单扶持起大批军工企业,最著名的是克虏伯公司,它雇佣1.6万名员工,是欧洲最大的企业之一。

因此,可以说,从技术转移到模仿复制再到研发生产,以及通过出口低端产品回笼资金,不断迭代升级,使得德国产业快速增长至1860年代初期,当时进口量降至30%左右。这就意味着 德国走上了由进口国变成制造商的道路,从依赖他国产品转向自给自足,即使是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也并没有阻止其继续扩张。

1870年的普法战争对法国来说是一场灾难,他们损失12.4万人,而普鲁士仅损失9000人,最终导致拿破仑三世退位,加冕威廉一世为皇帝,建立帝国。这场胜利带来了50亿法郎赔款,被投入于工业和军工领域,在接下来三年里新增500家企业及15亿马克资本,而且修建更多新的铁路和厂矿。此举奠定了现代工业强权的地基,让一个小邦跃居世界第一强势力之列。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