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昱英雄事迹在自然风光下的描绘

司马昱:晋元帝之子,会稽王,深得父爱。幼时聪慧,郭璞曾评价其“兴晋祚者,必此人也”。成年后清虚寡欲,擅长玄学。受封琅玡王,并被赐予会稽、宣城两地作为食邑。

咸和元年(326年),司马昱的母亲郑阿春去世,他请求为母亲服重丧,当时年仅七岁的他非常悲伤。朝廷怜悯他而允许,他于咸和三年十二月(328年)被徙封为会稽王,并拜为散骑常侍。

入朝辅政后,司马昱历任右将军、侍中、抚军将军等职位,并兼领秘书监。在永和元年(345年),当时临朝摄政的崇德太后褚蒜子因征皇后的父亲卫将军褚裒入朝想任扬州刺史,而吏部尚书刘遐、卫将军长史王胡之劝说:“会稽王司马昱德行昭著,是国家的周公。”因此,便拜司马昱为抚军大将军、录尚书六条事,以期平衡桓温等人的权力。

在这段时间里,一同辅政的何充意图引用桓温来镇服庾爰之,但丹杨尹刘惔认为桓温有不甘为臣的心态,因此劝说司马昱出镇长江上游,让自己任军司,但司马昱没有采纳这一建议。

随着时间推移,桓温权势日增,在永和二年(346年),骠骑将军何充去世后,被褚太后命诏总理朝政。在永和三年(347年),桓温攻灭成汉,此后他的名声更加响亮,对于晋室亦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抗衡桓温的力量, 司马昱开始大量援引会稽人士及玄学同好进入中央,这些人对穆帝或废帝时期对外战争或内政都产生了影响。在 永和十载之后,由于殷浩连年的北伐失败,加上民心所向,使得朝野对于殷浩失去了信心,最终由彭城公主下令贬免殷浩流放到东阳郡信安县,从此大权便集中在了桓温手中。

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有人试图以各种方式稳定局势,如刘惔提议让高崧担任一职位以制约桓温,但最终并未成功。而到了咸安二载四月初八日(372年5月12日),由于忧愤过度导致病重,上述情形继续演绎下去。当天晚上,由于病情加剧,将其立即改立新君,即其子太子的位置。而就在次日早晨,即咸安二载四月初九日(372-05-13)的凌晨五点左右,因病驾崩,其遗体被葬于高平陵,其谥号简文皇帝,被尊称为太宗。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