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哲学融入大科学整体框架之后,中医头上的五顶黑帽子将不复存在,困扰中医生存与发展的危机也将迅速冰释。
李致重中医学要在大科学观整体框架上定位
(作者:李致重,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终身研究员)
知识是人类对自然、社会、思维认识的总称。文化是知识的文字化。文化的核心是哲学与科学,两者的本质都是知识。真正的文化知识,如哲学与科学,是超时空而存在的。
按照《周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文化知识总体上分为两大类,形上性哲学的价值在于认识宇宙、提升智慧、安排人生,充实人类的精神生活。形下性科学的价值在于剖析自在、获取材料、制造器具,丰富人类的物质需要。
前者是“越老越值钱”,后者是“越新越可贵”。把古今中外哲学体系下的科学和近代物理、化学体系下的科学,统一纳入科学体系中的立场和观念,称为大科学观。
据此,文学、艺术、学、经济学、历史学、军事学、法理学等学科,属于哲学体系下的科学,中医学在其中。声、光、电、磁、热、力、微电子和有机、无机、生物化学等,属于物理、化学体系下的科学,西医学在其中。
中外文化科学在中国的整合与重构需要大科学观,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更需要大科学观。
什么是大科学观
大科学观,可以这样表述:站在人类文化发展时空观的高度,把古今中外哲学体系下的科学和近代物理、化学体系下的科学,并列纳入科学体系之列的立场和观念,这就是本文所讲的大科学观。
古往今来,人类在知识积累上,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叫认识宇宙、提升智慧、安排人生,充实人类的精神生活;一方面叫剖析自在、获取材料、制造器具,丰富人类的物质需要。
认识宇宙、提升智慧、安排人生的意思是:从万事万物(包括人自身)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原有的形态或现象入手,以人类独有的理性思维能力来探求其发生、发展、运动、变化的原理、法则、规律,然后以此原理、法则、规律来明智地处理人类及其每一个人生所面对的种种复杂的现实问题。
剖析自在、获取材料、制造器具的意思是:人们首先通过拆开原生态事物固有的形态而进入到内在的物质层面,从研究物质的结构与功能入手而获取制造器具的材料,然后进一步研制出为人们所需用的种种新器具、新产品来。
当代中国只有首先确立大科学观,才能真正实现中外文化科学在中国的整合与重构。
科学的研究方法
人类在知识积累的长河中,关于自然、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一切知识,都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了人类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所以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人类进步的力量。
就哲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来看,哲学是以天、地、人、我为研究对象的,是以认识天、地、人、我内在的真、善、美为目的。
在人类全部的文化里,科学是其中成熟的、分门别类的、有理论性的、有一定真理意义的、对实践有指导价值的知识体系。
当人们对科学的研究对象准确区分的时候,人们对于研究对象的认识活动便随即展开了。对研究对象准确的区分与定位,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的首要问题。而且在两千多年前,中外哲学先贤在这一问题的认识上已经是完全一致的了。
研究对象确定之后,便是研究方法的正确选择。两千多年前,人类面对万事万物发生、发展、运动、变化着的形上性的“象”。这个象,在近代哲学的习惯里称之为现象。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知识体系这三项内涵,既是科学(哲学)知识“产房里”的三大要素,也是衡量一门科学是否成熟、判定不同学科本质区别的三大金指标。
人们常常不自觉地把哲学排除于科学范畴之外,甚至把科学与哲学对立了起来,错误地认为哲学限制了科学的发展。
大科学观里,科学与哲学是辩证的统一体。哲学如若不能堂堂正正地进入科学的殿堂,不仅复兴传统文化以及哲学体系之下的分科之学是一句空话,而且以物理学、化学为代头的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也将长期失去制约与指导的灵魂。
文学、艺术、学、经济学、历史学、军事学、法理学、中医学等,皆属于以哲学为带头科学的学科,或者是形上性的科学、道的科学。物理学里的声、光、电、磁、热、力、微电子等,化学里的有机、无机、生物化学等其次还有西医学,皆属于以物理学、化学为带头科学的学科,或者形下性的科学、器的科学。
两类带头科学与其下属的具体学科之间是母与子关系,或者上下之间的从属关系。两类带头科学下属的不同学科彼此之间,是可以相互配合、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
中医与西医各居于两类不同的带头科学之下,各属于两类不同的科学群体之内。中医与西医各自有各自在先进与落后意义上的差别。两种医学之间同样是不可通约性关系,两种医学彼此的理论、概念同样是不可翻译、不可互换、不可取代的关系。
由科学延展的应用技术
西医学里的内、外、妇、儿等临床学科,以及检验、影像等,从属于西医基础科学,但不属于独立的科学体系。在中医方面,方剂与药物同样是从属于中医基础科学体系的。
一病、一方、一药上的临床技术或经验,固然是十分可贵的。但是不能把方剂与药物方面的临床技术或经验直接称之为科学,也不能用一病、一方、一药上的技术或经验代替中医基础科学的价值与地位。
当代社会上常常把技术与科学相混淆,这是一个十分普遍的误解。人们口头上常讲的“高新科技”,其实指的是高新技术,而不是高新科学。
只有明确了形上类科学与形下类科学,或者道的科学与器的科学相互之异,才能理解中西医各自独立存在的根据与合理性;才能懂得中医是哲学体系下的学科,西医是近代物理学、化学体系下的学科。
科学与技术不可偏废
人类文化科学发展的长河中,形上类科学、技术与形下类科学、技术,或者道的科学、技术与器的科学、技术,彼此并存、并重、并行不侼,是人类文化科学大繁荣的真正标志。
大科学框架之中两大类科学之间,是不可通约性的关系。重视一者,忽视一者,或者企图以其中一者取代另一者的作法,都是人类文化科学大繁荣所不容许的,也是极其不明智的。
所以,不能把近代器的技术或者形下性技术的全球化、现代化、标准化、规范化,不加区别地搬到道的技术或者形下性技术的领域中来。当代中医现代化、中医标准化、中医规范化的最大错误,其实就在于此。
西方哲学中的知识论,主要从人的理性思维来认识客观世界。西方哲学中的形上学,则是站在更高的角度,讨论认识客观实在,获取知识的逻辑原理。但在伦理学方面,西方哲学在内容上,在实用价值上,似乎皆逊色于中国哲学。
其实,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本同而标异。所谓本同,是彼此面对的都是形上性世界里发生、发展、运动、变化的万事万物,彼此对事物内在本质的认识都是人的理性思维的结晶。
所谓标异,是彼此表述的语言、文字及其体形式、内容,往往存在一定的不同。这就像器的科学或者形下性科学一样,区域间的发展有先有后,需要在交流中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繁荣。倘若在知识论、形上学方面取西方哲学之长,对于我国哲学的丰富与发展必将大有裨益。
时代呼唤大科学观
以上讨论的大科学观以及大科学的结构,其实是关系到东西方文化科学在中国当代整合与重构的问题。
这里所谓的大,目的是要把形上性科学,或哲学与体系下的科学名正言顺地纳入文化科学体系之内,同等对待、协调发展。
在形下性科学实现东西共融的时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东、西方形上性文化科学的交流与共融。这里的共融,不是谁吃掉谁,不是去中国化,而是保持特色,发展优势,让文化科学的特色与优势成为人类共同财富的问题。因此可以说,我们面临着中国形上性文化科学复兴的新时代,新时代正在呼唤着大科学观。
由于长期以来许多人潜意识里的科学观是严重残缺不全的,因此一百年来中国本土的中医头上戴着落后的、过时的、封建的、不科学的、经验性的五顶黑帽子。所以大科学观,正是中医渴望已久的救生观、复兴观。
以哲学为带头的文化科学体系之中,诸如文学、艺术、历史学、社会学、军事学、法律学、经济学、中医学,都是从哲学中获得生成的基因、发展的营养、思维的方法,而逐步完善起来的。
历代王朝的变迁,除了统治阶层的自身之外,还有自然灾害与外来进犯等因素。
境外列强在军事实力与科学技术上不可抵御的绝对优势,极大地挫伤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患上了前所未有的民族文化自卑症。
把优秀传统文化与“王权文化”统统斥之为封建文化的错误,至今仍然是复兴中华秀传统文化的最大障碍,同样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大阻力。
清王朝灭亡的时候,摆在中国人面前首要的文化发展战略任务是,认真研究中外文化在中国的整合与重构。如果当初能够确立起大科学观,相信中外文化在中国整合与重构的任务与发展目标,早就实现了。
中医如何走出发展困局
对于中医而言,近代科学主义与传统哲学贫困,是困扰中医生存与发展的最大障碍与阻力。当人们放下空洞的口号,揭开表面的繁荣之后,人们才会清醒地看到中医学术的真正现实。
当今中医学术面临的主要难题有:一是中医临床已经被全方位的经验化,正朝着《黄帝内经》之前的经验疗法的方向大踏步;二是中医西化已经使中医基础科学体系与辨证论治的临床技术体系,已经陷入即将消亡的边缘。
认识危机是告别危机、迈向复兴的第一步。以上的解释表明,我们已经在大科学结构的整体框架上找到中医学的科学位置,我们已经明确地认识到中医是哲学体系的一门具体学科。
当哲学融入大科学整体框架之后,中医头上的五顶黑帽子将不复存在,困扰中医生存与发展的危机也将迅速冰释。因此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说:中医按照自身内在的科学规律实现全面复兴的希望,一定能够实现。
人学研究网·中华文明栏目编辑:紫天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