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廷杖之风:打斗的艺术与权力的象征
在唐朝的大臣们坐着议事,宋朝的大臣们站着议事,而元、明、清三朝的官员则面对更为严酷的考验。在他们那充满了跪拜和痛楚的世界里,“廷杖”这个词汇仿佛是最令人不寒而栗的一种刑罚。它并不在《大明律》中,但却是一种法外之刑,由殿廷卫士执行,这些卫士被选中因为他们高大强壮,以便给人一种壮观的感觉。
“明之自创,不衷与古制”,正如《明史·刑法志》所记载,明朝独树一帜地发展了一套自己的打击制度。从仪式到程序,从技巧到潜规则,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以确保这一场面既能震慑那些胆敢违抗皇帝意志的人,又能展现出君主无上的权威。
当某位官员触怒了皇帝,被判处廷杖时,他会被迫脱下官服,双手反绑后被押至午门行刑。此刻,司礼监掌印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站在午门等待受刑者。受刑者将被套进一个大布袋子,一声喝令下,那棍棒就像雷霆一样落在他的腿上。这一切都是公众视野下的戏码之一幕。
但这并不是唯一的一次。洪武年间,当宦官还未猖獗时,大多数时候是朱元璋亲临现场。他勤劳且有时甚至亲自动手,对于那些冒犯他的人尤其残忍,如朱亮祖父子就是遭遇过他的直接惩罚。
每一次行刑都有其特殊的情景。一边是左边30多个小宦官、一边是右边30多个锦衣卫,他们静静地站立着,一旁还有100多名狱吏旗校准备好棍棒。一旦皇帝发出了诏书或口谕,那么受刑者就在众目睽睽之下先趴下,然后用麻布袋将他从肩膀以下包裹起来,同时用绳索捆住他的脚,然后四个人牵拽,只露出大腿部分接受暴打。在这样的场合中,即使最强大的大臣也只能坚持80下,最终无法逃避这场灾难性的体验。
而对于这些行刑人员来说,他们也是经过专门训练的。首先,他们练习在砖头上打击以培养本领,然后再包上宣纸继续练习直到砖头碎开而宣纸完好无损,这才算达到要求。而对于棍子的使用也有讲究,如果你得罪了行列中的任何一个人,或没有足够的手段去贿赂他们,你可能就会受到水浸泡过长时间棍子的折磨;如果你能够贿赂他们,则可能会得到干燥透气的棍子,用以施加痛苦而不会致命。不过,这些是在后期的情况,在洪武年间似乎还没有那么复杂,也许那时的锦衣卫还不敢如此放肆。
此外,还有一种迹象可以预示是否有生还希望。如果司礼监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两人的脚呈八字形张开,那么通常意味着可以留情让人活命;但如果它们呈内尖形,则意味着死罪难免。在庭杖之后,受刑者的生命往往也就此结束,因为即使尚未死亡,他也会因重重摔倒而丧命。
除了常规事件以外,有两次特别显著的事例发生在明代,其中包括成百名高级官员集体遭受廷杖。当武宗南巡期间遭到了阻挠,他愤怒地让翰林撰修舒芬等107人午门外罚跪五天,并各自接受30至50次廷杖。这一幕血肉横飞,让人们看到了一幅生动又残酷的地球画卷。而嘉靖时期,因杨廷和等人的反对嘉靖不按祖制办事,他罢免了杨及其他230余名大臣聚集于左顺门要求改正,但嘉靀偏执拒绝认错反过来处决200余名大臣,这成为历史上最大的集体宫廷鞭笞事件之一。这类别力展示了封建君主绝对权威及其对身心健康造成的心理摧毁效果,使得“廷杖”成为了恐怖工具,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一段历史沉痛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