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释之和的故事典故人物

张释之,汉朝时期的人物,以其守法不阿、公平执法著称。他的早年生活与哥哥张仲同住,由于家中富裕,捐官做骑郎,侍奉汉文帝十年,但未得升迁耗资巨大,他感到不安,打算辞官回家。中郎将袁盎知他德才兼备,便请求汉文帝调补为谒者。

在任谒者仆射期间,他跟随汉文帝上林苑观虎时,上林尉无法回答提问,被啬夫代替答对,这引起了汉文帝的赞赏,但张释之认为这样做可能会树立不正之风,最终没有提拔啬夫。

后来,他被任命为公车令,在宫门事宜上表现出色。当太子刘启和梁王刘揖违反宫卫令,不下车而过司马门时,张释之阻止并向汉文帝报告。尽管这次事件导致太子、梁王受到处罚,但由于他的行为得到认可,最终被任命为中大夫。

作为中郎将,他跟随汉文帝到霸陵,并参与了关于棺椁的讨论。他坚持认为即使有宝贵物品,也不能保证不会有缝隙,因此建议使用北山石块制作棺椁。虽然这个建议遭到了群臣的一致支持,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最终得到验证。

在处理案件方面,张释之以法律为准绳,不畏权贵。在“县人犯跸”一案中,他依法判决罚金四两,而非加重处罚,以此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此外,在玉环窃案中的判决也体现了他的理念,即依法量刑,无论是皇室还是普通百姓,都应接受相同标准的审判。

张释之以刚正不阿闻名,对于任何违背法律或尊严的事情都敢于提出异议。在封建社会里,这种态度非常罕见,是他最大的成就之一。他的事迹成为后世效仿的楷模,为中国历史上的理想循吏典范,被誉为“中国理想循吏”。

古代史学家司马迁评价道:“冯唐、郑当时皆能言长者,而季氏尤善守法。”班固则称赞说:“汲黯、郑当时虽能推士,而季氏独以守法闻名。”这些评价显示了张释之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对后世影响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