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探索丹麦历史人物背后的故事

在丹麦,这个以经济繁荣和社会福利著称的国家,诞生了许多历史上知名的人物。以下是对其中几位杰出人物的介绍。

索伦·克里斯蒂安·罗森哈尔(Soren Kierkegaard),1813年5月5日至1855年11月11日,是丹麦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也是现象学哲学的奠基人。他留下了一系列重要著作,如《或者此或者彼》(1843)、《害怕与发抖》(1843)、《畏惧观点》(1844)和《非迷信的第一步》(1846)。他的思想深远地影响了后世。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1805年-1875年,是一位多产且受欢迎的小说家,他大量使用平易近间故事中的元素来构建情境。安徒生的作品很早就被引入中国,《新青年》1919年1月号刊登了周做人的译文《卖水柴的小女孩》。国民文教出版社于1955、1958、1978年分别出版了叶君健学生翻译的《安徒生童话全集》。

伊莎贝拉·邦德森(Isak Dinesen),1886-1962,以本名卡琳·布吕克斯恩出生于一个西兰岛贵族家庭。她以其小说闻名,1934年的短篇小说集《七个奇幻故事》虽然在丹麦没有受到欢迎,但在其他国家却成为失效书籍。她的自传体小说《走出非洲》的出版也让她声名大噪。此外,她还写过短篇小说集《冬季故事》,并用笔名P. A. 安德烈森讽刺法西斯侵略者。在战后,她继续创作,出版了更多作品,如 《最初的故事》、《运气轶事》以及最后的一部作品—— 《草坪上的影子》。

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1885-1962,是一位物理学家,被誉为原子核物理学之父。他1907年的论文获得金质奖章,并担任卢瑟福助手期间提出了他所谓“玻尔模型”,这使得他赢得192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他还提出“关于应对原理”,并有着深厚的情感与中国文化相关联,在其徽章上使用的是中国太极图案。在1937年的炎热夏天,他访问中国,为当地大学如北京大学等进行讲座,讨论原子及核问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