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2年九江二中毕业后,蒋健兰又在1956年武汉大学中文系的学业之余,她对戏剧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学校里参与了《求婚》、《升官图》等话剧的演出。随后,她成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月刊的编辑,并积极参与《小剧本》的创编工作。1959年,她加入文教支援工作,被调至北京市立第十二女中任语文教师,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和教研组长等职务。在教育领域,她致力于创新教学方法,尤其是在作文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并将总结经验收入北京市教师进修学院广播教材。
2002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授予她高级中学师资称号。1981年退休后,她继续关注并支持中小学教育事业。她曾多次上书中央政府关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问题,也为此问题提出了建议。
退休后的蒋健兰重新回到戏曲界,不仅参与了地方戏曲如川剧、越剧、闽剧以及滑稽戏等艺术活动,还与久居新中国戏曲改革领域的人士刘乃崇结婚。她在编辑部期间,对话剧、歌剧和京劇都有所涉猎。此外,在写作方面,她撰写过一些小型戲曲评论文章,并为戲劇報纸采访撰稿,同时也帮助寫下總結自己藝術經驗的文章。
她的研究成果不仅限于京劇,还包括地方戲曲,如改编过蒲劇作品《杀狗》,由临汾蒲劇院青年团演出,以及共同改编京劇作品《掘地见母》,由大连市京劇团演出。此外,还一起改编了几部其他类型的戏曲作品,如《蝴蝶杯》(上下本)和《周仁献嫂》。
除了文学创作之外,蒋健兰还深入学习各地方言,为各种老艺术家的记录整理艺术经验提供帮助。她因其独特能力和丰富知识而受到专家们的一致赞赏。在文化水平提高的问题上,她不仅补习古文以提升同行们审稿、写作水平,而且还向文化部门提出具体意见,并与刘乃崇合作开发青年戏曲演员讲授语文课程方案。此外,由於她對國家珍稀動物大熊貓有特殊情感,其父親為畫入中國畫中的第一人,這段故事後來被記錄成書籍出版。
另外,由於她的醫療天賦與針灸技術精湛,有“神针蒋”之稱,並曾经義務為數十萬人治病救命。而且她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以表彰先進模範人物,一生勤勉敬業,以身作則成為許多人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