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他不仅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的哲学思想继承者和发展者,也是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其根本精神仍然体现了老子的哲学。
他主张“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中。他相信“道”是从未有界限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超越了所有界限)。这一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庄子提倡放弃一切妄为,并且否定了知识和事物之间本质区别,他幻想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即达到一种“我与天地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他的文章充满想象力,以变化多端的手法书写,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以寓言故事形式展开,富含幽默讽刺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产生了深远影响。《庄子》(被尊奉为《南华经》)是他以及门人、后来的学生共同著作的一部重要文献。在这部作品中,最受推崇的是七篇所谓的“内篇”,通常被认为是庄子的原作;而外篇和杂篇则可能包含了一些其他作者或晚期追随者的贡献。
《庄子》在哲学领域尤其显得重要,其对辩证法思想也有所触及,而在文学上,它也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小说,这一点已受到广泛认可。其中最著名的情节包括《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特别是在《养生主》中的典故——庖丁解牛——成为了后世流传千古的话题。此外,《史记》的简洁描述表明,《庄子》的内容大部分构成了寓言,用来批判孔子的理论,并巩固老子的教义。
总结来说,《庄子》的三十三篇分成三个部分:内篇、外篇和杂篇。“内篇”的七个章节普遍被认为是由真正的大师撰写,而外十九章可能由他的门徒或合作伙伴完成,“杂篇”的十一章则更难以确定其作者身份,有些甚至有人怀疑它们是否真的反映出早期格致神秘主义者的思想。这三种类型各自展示了不同层次的人文关怀,其中一些最集中体现出了他深刻的人生智慧,如《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杰出的作品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