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的名人故事仿佛活生生的文字之灵静静地倾诉着过去的辉煌与今朝的温情

文益(885年~958年),俗姓鲁,七岁出家淳安智通院。廿岁受戒绍兴开元寺,后至育王寺从希觉学律。他通大乘佛教各宗派,又涉儒家经籍,希觉视之为佛门的子游、子夏。在南方兴禅时期,他便南下福州长庆院向慧稜禅师学习。尔后,他在地藏院得桂琛禅师点化悟道,为一代宗师。

他曾应抚州府州牧邀请,在临州崇寿院弘扬佛法。晚年深受南唐烈祖李昪敬重,在金陵(今江苏南京)报恩禅院、清凉寺开堂接众。他以“一切现成”一语为法眼宗徒参禅时重要话头。

他的著作《宗门十规论》主张“理事不二”,提倡“对病施药”,“量体裁衣”。宋道原《景德传灯录》辑有《眼文益禅师语录》,记载了许多公案,可见其教义深远。

他认为万物以识(即认识)为先,而识物者是眼睛。他曾有一首《三界唯心》歌,将万物归于心,但实际上指的是眼睛。这首歌词如:“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唯心,眼声耳色。”这表明了他对眼睛和声音极高评价,也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透过真如之眼看待世界,即所谓法眼或道眼。

历史评价中,有人称赞他博学又不盲目依赖书本知识。而他的一些回答,如对于古人的理解,或是对于修行的态度,都显露出一种超脱世间纷扰,不拘泥于形式的智慧。这也正是为什么后来有人将他尊称为“法眼宗”的祖,这个法系因而得名。此外,还有很多故事和诗句流传下来,以展示他的智慧和生活方式,对后来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个丰富的人物形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