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特点令人深思,中央集权制度赋予皇帝无上的责任与权威。然而,这种体系也导致了国家命运完全依赖于一位君主。虽然三百年来清朝并未出现明显的昏君,但这同样意味着庸君的潜在危机被放大。
道光皇帝,即便是庸君,也有其独到之处。他对书法情有独钟,以至于奏折旁边画圈圈,是因为他无法认真审视那些繁琐的文件。大臣们开始重视书写技巧,甚至招募专业人士来撰写奏章。这样的做法实际上使得治国良策白白流失,而那些红色的圈圈却保持了某种神秘感。
咸丰帝继承道光位子时,他二哥、三哥早逝,只剩下奕纬这个长子。但奕纬结婚八年仍未生育,又懒惰且多次闹事,使道光极为不满。在一次严厉训斥中,道光竟然用脚踢掉了奕纬的一条腿,直接导致他的死亡。随后储君位置由老四和老六争夺,最终由能力较强的奕訢胜出,但最终天下的掌控者却是更不具备实力的人选——咸丰。
有一次,道光带领皇子们外出打猎,这其实是一种考察孩子们骑射技能。当时,有一个故事传开,说的是当年曹丕继承 throne 的方式与此相似。这引发了一些疑问,因为历史上我们知道曹魏以后的局面并不太好。
在最后几年的选择中,对比两人的表现,大臣们看到了不同风格:一方沉默哭泣,一方冷静应对。尽管如此,由于那场围猎中的表现,以及其他因素,最终储君位置还是落给了那个“仁君”——咸丰。
但说到道光,我们不能忽略他的俭朴生活。他从小就喜欢买烧饼省钱,当上了皇帝,每个节日都只供应一碗长寿面。而当内务府要求修理破损衣物时,他拒绝支付高昂费用,让皇后剪掉衣袖,不仅如此,还影响了一场“时尚”的潮流。大臣们为了讨好他,就故意让自己的衣服也打补丁显示恩宠。这一切似乎是在模仿他的勤俭,但是实际上成为了虚伪和竞争的手段,那些穿着破旧官服的大臣成了紫禁城里的另一种风景线。而这些乱象,在《宰相刘罗锅》这样的剧情中,被搬进戏剧舞台,用以反映社会虚伪的一面。
总而言之,虽然我们可以称呼道光为“仁慈”,但是真正的问题在于他心胸狭窄,不愿听取不同的意见,从而抑制和扼杀了大量有创造力的官员。在官场中,只能登堂入室的是那些安于现状或只图升迁的人才。而对于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如载铨、嵩曜等,他们往往遭受惩罚或被排挤。此类事件不断发生,使得整个社会环境变得更加压抑和保守。在鸦片战争前后,由於涉及军费开支超出了他的心理承受能力,他先支持林则徐,然后又改变立场,这背后隐藏着对金钱投入的心理恐惧,最终导致中国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状态。此后的10年里,无论学习西方文化还是振兴王朝,都没有任何举措进行,因此清帝国最终滑向衰弱之路。本文为趣历史原创,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