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观江南图》(局部):清代文人画家徐扬绘制,描绘乾隆年间(1736─1759年)苏州城繁盛的景象。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扩展视野、体验异地历史文化,是物质生活富足的香港人的向往,每逢有长假期,赤立角及罗湖等离境口岸总拥挤得水泄不通。自七、八十年代经济起飞,旅游业在香港蓬勃发展,世界各地的旅行团、自驾游学团等推销广告,五花八门的,有时候令人看得眼花缭乱。
很多人都以为旅游是属于当代的产业,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旅游活动早在明清时期已相当兴盛。文化讲座“明清时期旅游活动的兴盛与旅游文化的建构”是巫仁恕博士最近写了十一万字的著作的浓缩本,他选了几个比较有趣的面向来跟莘莘学子分享研究心得。他说:“在现代旅游业诞生之前,旅游活动业在中国历史存在已久,在明清时期已经有各式各样的旅游活动。”
这段时间中,由于元朝对自然景观的大力保护和利用,使得许多地方成为人们游览的地方,如平山堂、园林等,这些都是后世所称之为“游观”的场所。在元朝末年,由于战争和经济问题导致社会动荡,加上天灾人祸造成的人口流失,使得这些景点逐渐荒废,但其对于未来旅遊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巫仁恕为中兴大学历史学学士、大学历史学硕士及博士。曾任大学兼任讲师,现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暨南国际大学历史系兼任副教授。专业领域是明清城市史与明清社会文化史,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明清城市群众集体、明清物质文化与消费文化。
农民生活圈超出“村”的范围
元宵、中秋等岁时节日,大多数大城市内与城郊附近,都会发展出许多“画船箫鼓”聚集的地方,比如装潢美轮美奂的画舫载人去游览江陵的地理位置,如秦淮河。这就形成了热闹市集,让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风光,同时也能购买到各种商品。
此外,还出现了庙会节庆,它们显示出种类多样化以及空间普及化,有些地区,这种庙会节庆更进一步发展到以城镇为中心,而将城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巡会节庆方式。此类庙会通常包括进香团,一起乘坐进香船去朝拜的情形;进香客乘坐香船,只要付银一钱,就可以包吃两餐,还包括了来回往返路费,这就是套装型旅行(PackageTour)。
西方人对中国旅遊设施褒贬不一
十六世纪有很多耶稣会士来中国传教,他们笔记了中国人的旅遊情形,并对中国马路平整度高评价,对于用轿子运输和提供食宿服务给予高度赞誉。而到了十八世纪后来的欧洲商人或使者则持批评态度,他们认为航海技术没有突破,而且认为轿子并不舒适,也批评说虽然旅店很普遍,但整洁程度比不过英国。
最后,不论是正面的赞誉还是负面的批评,都反映出了一个事实:即便是在现代才被广泛接受并迅速崛起的事业——旅遊业,在古老而又强大的中华文明中,就已经拥有着悠久且丰富的地位和影响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仍然能够通过文字记录或者图像看到那些过去时代的人们如何珍惜他们短暂的人生,以及他们如何渴望探索未知世界,从而创造出一种独特而深刻的人文精神。不过,我们应该意识到,无论何时何地,当人类踏上寻求新知识、新经验、新感受之路的时候,那份渴望探索未知世界的心灵永远不会消退,而这正是我们今日继续前行旅途中的力量源泉之一。
标签: 有哪些人 、 高中历史人物图片 、 女娲造人可怕真相 、 未卜先知的神话人物 、 马小跳玩数学的读书笔记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