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一个爱国故事像陈岳书一样

陈岳书,一个在大树下村(新安乡)长大的普通农民,1900年生于那个年代的中国。他的故事,就像一棵深根扎实的树,经历了风雨变迁。在1923年,他踏上了去上海的旅程,那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梦想的地方。他通过妻舅王叔阳的引荐进入了三友实业社,并被派往新加坡负责中华商店的业务。那时候,他常常手提肩背,在东南亚各地推销中国产品。

华侨们那时受到了“五四”运动的影响,他们渴望着新的思想和知识,而在东南亚,那些书店却很少。新加坡虽然有两家分店,但只能发行中文版图书。这促使陈岳书在14年的时候,在新加坡设立了上海书局,这个专门销售现代书刊的小小事业很快就取得了成功。

15年,他在吉隆坡设立了分局;16年,又在爪哇泅水设立了一家分局;22年,上海书局不仅扩大规模,还开始营业于巴城(雅加达)。而他也没有忘记推广国货,与朋友们共同创办了“侨兴国货公司”。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陈岳书成了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委员会委员。他避难于苏门答腊山芭里,不断挂念着祖国、自己的企业以及亲人安全。在战后的34年里,他仍然留下来处理业务,同时参与创办了多家企业,如南洋出版社、南侨报社有限公司等,并担任各种职务。

37年的那一年,他出版了一系列教育材料,如《现代小学课本》、《中小学华文第二语文课本》,这些都得到了东南亚各地学校的大力支持。此外,他还涉足生产销售国产文教体育用品。在海外市场上面对质量和价格问题时,即便蒙受损失,也从未抱怨过。

陈岳書热心社会工作曾任中国同盟马来亚支部财政委员、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他直到1971年的2月初,都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与大家交流信息。当他临终前夕,再次参加怡和轩聚餐会时,也没有放弃分享与倾听。最终,他留给我们的是一份遗嘱:“不要忘记自己的根。”

他的故事,就像是一片永远不会枯萎的绿洲,是对坚持传统与创新同时发展的一个激励。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