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文学旅程
在清朝末年,江苏吴县周庄的一个书香门第里,1887年出生了一个将要走上文学巅峰的少年——叶楚伧。他的父亲叶凤巢虽是秀才,但家道中落,他11岁时失去了慈祥的母亲,由姨母抚养长大。
自幼聪慧,叶楚伧开始接受唐鄂先生的私塾教育,然后转至任氏、叶氏家塾深造。在石宿陶小址教授下,他博览群书,一次性通过了县试和府试,但院试却未能如愿以偿。1902年他16岁那年考入上海徐家汇南洋公学,并在高级班继续学习。
然而,在浙江发生变革后,浔溪公学解散,这位有志青年决定召集几位同学“研讨学问”,互相切磋知识。这段经历成为了他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开始。随后,他考入苏州高等学堂,在那里学习了三年,却因为揭露舞弊案件而被迫离开学校。
1904年的汕头,《中华新报》成为他从事新闻工作的起点。他写下的文章不仅雄浑泼辣,还深刻地批判了清政府腐败统治。1910年加入同盟会并参与创办“南社”,利用诗词来提倡民族气节和反对北廷。
在1920年代至1930年代间,作为国民党重要人物之一,叶楚伧曾担任多个职务,如江苏省政府主席、中央党部宣传部长等。在此期间,他还兼顾文教工作,为社会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最著名的是创办《文艺月刊》和编印《文艺丛书》、《读书杂志》等作品集。
1946年,当上海战火未熄之际,60岁高龄的叶楚伧病逝于上海,其遗体被安葬于灵岩山。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段充满风雨的人生旅程,更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让我们永远怀念这位伟大的文学者与革命先行者。